城镇化进程中初中生心理疏导初探
DOI: 10.12721/ccn.2021.157557, PDF, 下载: 260  浏览: 2536 
作者: 张素梅
作者单位: 濮阳市第二高级中学,457000
关键词: 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初中生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随之蓬勃发展,现在学校和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方面也是铆足了劲,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压得许多学生喘不过来气。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学生来讲正是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愈发重要。基于此,就需要教师从个个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个体身心迅速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习任务、学习风气、人际交往、价值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成绩关注大于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度,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其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是单一地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有所进步,那么这在教育中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重要阶段,如果在个人素养方面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学生的成绩就算大放异彩,也可能无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初中生的心理矛盾

1、被尊重的需要与不被重视的矛盾。部分初中生想在班级中树立威信,想要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尊重,在活动中听其指挥,但由于缺乏一定的能力,同学们不但不听从他,甚至还嘲笑他。面对这种情况,自尊心强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做事没有信心,不愿再与同学交往,甚至有些学生还故意扰乱课堂、违反学校纪律,以此寻求存在感。2、心理闭锁与交往需要的矛盾。城镇化进程中,虽然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很多改善,例如,孩子只要有学上就行,孩子只要不在学校捣蛋就可以,而家长很多仍是出去务工,把孩子丢给学校和老师,不管不问,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家长的爱。并且随着情绪体验的增多、自尊心的增强,很多初中生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向别人敞开,而且在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家长对孩子有着过高的要求,但是有些孩子很难达到家长的高要求,致使学生由于家长的原因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以及个人自信。这也形成了他们渴望通过和他人的交往来获得别人的了解和认同,但是往往又缺乏自信不敢过多同别人交流的状况,由此便产生了心理闭锁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二、学习辅导

1、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因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的学习就会有方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针对许多初中生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没目标,精神涣散,甚至有些学生以扰乱课堂、违反学校纪律为荣的问题,班主任与其斥责、惩罚学生,不如利用班会时间播放关于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的纪录片,以此让学生直观感受伟人的理想和抱负,理解他们的伟大胸怀;或播放《辉煌中国》大型纪录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读书;或组织“做……我能行”的主题演讲比赛,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此外,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把抱负和学习结合起来,形成自我激励的动力机制,使之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2、学习策略辅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班主任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比较翔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如在执行过程中有不当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制订适度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能太低,太低会没有学习动力,也不能太高,太高会由于无法实现而失去学习信心。同时,班主任还要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比如,对于课文背诵,有些学生大声读出来记忆效果好,有些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默默记忆效果更好,有些学生边写边读很快就能背出,有些学生适合晚上背诵,而有些学生却适合早上背诵。因此,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段、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进而跟随城镇化建设脚步,培养建设需要的人才。

三、情绪辅导

初中生的情绪具有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等特征,如遇到表扬时易沾沾自喜,碰到困难时易垂头丧气、急躁、发脾气、自卑,情绪两极化严重。对此,在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时,班主任需让他们学习如何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避免受不良情绪的困扰。如引导他们当出现坏情绪时可做一些自己平常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或者通过几分钟的冥想让自己平和下来,避免一时冲动;或帮助他人,以获得愉悦感受。

四、 加强与学生的内心交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

伴随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郊农村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导致了中学生在价值观,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如传统文化价值观意识薄弱,道德感和公德心缺乏等,但是一切问题都源于学生的心理状况,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发展观念,以此促进良好道德观念的养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的负面情绪进行疏通。让学生可以忘掉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地融入进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要细心观察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了解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敞开心扉,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教育的最终意义。比如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孩子像他们一样,在本质上每一位学生都是好孩子,只是在不同环境下所造就了不同的性格而已。当学生某一件事情做错的时候,教师不要一味地严苛批评,这样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是要做到正确引导,适当地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在做这件事的想法。在学生做事的时候,万事都有一定的原因,不能当学生一犯错教师在不明原因的时候就盖棺论定,正确地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变得事半功倍。引导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学生学会自己承认错误,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结束语:在中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辅助,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以更好地发展。在学生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要让学生拥有多种生活的体验、从而进行心理辅导。进而加快城镇化建设脚步。

五、巧妙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

在中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生的教育内容,相比于其他学科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入,所有的都是全新的,没有规律也没有章法。在中国社会中,部分学校只是给学生配备相应的教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自主钻研,研究课本中的内容与自身情况的一定联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身心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与生理都是处于活跃的时期。教师在此过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心需求的。学生在了解心理知识的过程中,渴望了解更多更丰富的心理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流于形式地进行讲解,对学生来讲起不到正面作用,那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这节课的开展就变得形同虚设了。作为学校心理健康的咨询教师一定要谨记的一个宗旨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陈秀珠,李怀玉,陈俊,杨静宇,黄莉君.初中生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与感恩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01):76-84.

[2]高屾,闵文斌,常芳,史耀疆.农村初中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2):60-67+155.

[3]俞国良,王勍.社会转型:少年初中生心理健康结构与特点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01):215-221.

[4]张光珍,王娟娟,梁宗保,邓慧华.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