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基于乡村振兴视角
摘要: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关键环节。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对农民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文化教育在培育乡村人才,改善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教育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文化教育虽然具有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但是也存在乡村文化严重流失、城乡教育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大量流失等关键问题,不仅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在分析人才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这一表述系统地概括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也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新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下文简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必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2021年,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该法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统筹”。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振兴促进了乡村的振兴,而乡村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乡村振兴和农村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1]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乡村学校凋敝致使全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被迫削弱

乡村基础教育保障了我国数千万乡村学生的基本人权,是解决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本该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地,乡村教师在教书之余,可以作为乡村的文化人、团结教化乡民的职责。但是,难以割舍城市情结的乡村教师回到乡村去培育下一代,似乎难以快速地适应城乡文化差异。再加上乡村学校年轻教师愈发增多,乡村原本的年长教师逐渐边缘化,乡村学校的传统文化气息逐渐被削弱,乡村学校凋敝带来的人才流失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主心骨和精神动力。

(二)乡村教师流失致使全面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乡村教师是影响乡村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乡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乡村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是城乡教师质量的差距。尽管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乡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也从队伍建设、权益保障、提高待遇、交互流转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及乡村,教师的政策举措,乡村教师面貌也有了全新的改观,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因此获得提升。但长期以来,我国偏远乡村地区的学校,碍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欠佳、办学条件差,难以引进来且留得住的优秀教师,原有乡村教师质量亦是堪忧,由此陷入教师质量下降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恶性循环。

(三)乡村学生流失致使全面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面临风险

无论何时,人力资本都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而返乡、入乡人才则是推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然而,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溢,甚至将家庭搬离乡村,部分“留守儿童”变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离乡离土后的乡村学龄儿童在接受城市基础教育之后也鲜有选择回到乡村,久而久之乡村人力资本流失就陷入恶性循环。

二、提高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工作

全面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公平[2]。面对规模小、资源不足等诸多发展难题,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成为全面加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保障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供给,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审查制度,为缓解农村教育经费长期短缺的问题,应当利用大数据科学测算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经费缺口,省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应根据当地农村教育发展情况,测算出未来若干年内该地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额度,以便提前把握。

(二)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特岗教师”计划,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各级政府重视乡村教师相关问题,做到按时发放工资和各类补贴,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师待遇;优先考虑当地乡村教师的支撑问题,定期举行教师交流培训活动;实施特岗教师轮岗制度,统筹分配区域内和区域问优质教师资源;加强乡村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等。对于“特岗教师”计划中存在的管理权限不明确等问题,应当进一步明确权责,具体事件交由专门部门针对性办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让专项计划用到专业人才身上,严防各级部门利用计划营私;协调好地方政府、特岗教师、学校三个主体。

(三)改善农村学校基本条件

统筹全国教育资源,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06年6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省级政府统筹规划与实施本地区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从此我国农村教育经费进人“省级统筹”时代[3]。这种教育经费划分结构的改变更有助于平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一方面,中央财政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做后盾,进一步减轻县级财政压力,更易于缩小农村基础教育差距;另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均衡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下放给省级财政,各省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订计划,实现城乡数育资源的平衡。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振兴。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乡村基础教育进一步损蚀内在滋生的土壤而陷入维持状态下的“内卷化”[4]。随着乡土思想与现代社会不断变化的新思想的碰撞,农村群众容易自我否定的境地。提升农村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塑造新时代的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

[1]陈鹏,李莹.全面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础教育的新认识与新定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5):126-136.

[2]孔祥智.中国农村——从小康到全面小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

[3]葛新斌.免费时代农村教育的“人财困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29.

[4]乔云霞,李峻.农村基础教育“内卷化”的制度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21(02):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