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对于时事热点的贯彻,能够将对教学资源的挖掘作为基础,从而更好地推动地理课程理念。而将典型时事作为教学资源,则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
1.时事新闻应用于高中地理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时事信息获取极为方便,而且就学生而言,获取时事新闻的途径不断增多,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已经是必然趋势,是顺应时代发展优化教学策略的措施。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时事新闻也是地理科目高考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考不仅要选拔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更担负着为国家选择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因此在地理科目高考中,时事新闻成为地理学科高考最好的切入点,利用这个切入点引导课堂的进行。例如,2019 年地理高考题中“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以‘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为定位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即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为背景考察城市发展区位条件的相关知识。因此,如何用地理知识解释时事问题,成为教师授课时的重点。可见,时事新闻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是必然的。
2.重视时事热点与知识点的关联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遵循时事热点的利用原则,根据其时效性、目的性以及应用性等原则,合理利用相关教学内容。时效性原则是指时事热点的案例要掌控好时间线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认知范围,最好是近年来发生的大事件。比如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特定区域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产业发展、资源运输等问题,教师可以特定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让学生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预测采取的控制措施。目的性则是要联系教学内容,尽量减少无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不仅在教学上毫无帮助,还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不必要的讨论,浪费教学时间维持秩序。在应用内容上,要具体针对学生有兴趣,投其所好,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事热点。比如香港的游行示威具体的原因是因为哪些问题,究其根本,房价与物价的关联性实际上是影响到经济建设,教师通过引入事件,与学生探究事件本质,指导学生单纯分析经济发展停滞的具体原因是否存在客观联系,考虑到港口运输和贸易往来的替代性,来提出几点针对性措施。最后,时事材料的应用性则在于学生对于其问题本身的接受度,如果学生过度重视热点事件,而无法脱离出来去分析事件本质,那么教师会因为举例不当而浪费大量时间来解释具体的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引用正确、恰当、贴切的时事热点问题,防止学生出现思维严重偏向,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3.按照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预期,合理引入时事材料
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对新学习地理知识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培养学生的代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相应地理知识点的兴趣,有利于高中地理新课讲授的顺利实施。如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地理教师可以展示从各大网络中收集而来的我国各地区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我国人口政策的变迁开展高中地理新课讲授工作,使得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以最有效的时间掌握我国近年来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政策。为及时巩固落实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完成相应的高中地理教学之后,地理教师应当根据课堂上所讲述的知识点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时,往往是安排地理练习册的内容。这些地理习题内容枯燥、知识性强、理论性强,脱离现实生活,学 生往往虽然经过大量练习,但收效大多不佳,只是停留在地理理论知识的阶段,做不到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保证地理课后练习的合理时效性,地理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地理知识与正在发生的时事材料有效结合,在提升地理练习题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同时,使得学生在课后练习时对课堂上所讲述的地理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开展讨论课堂,积累热点知识
当下的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考查,教师要注重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以期在发现问题与思考问题中,学会运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理论与知识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后搜集与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在不同的小组分享热点问题以后,教师针对问题出现的潜在知识点进行总结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在每节课开始之前,由小组代表分享一个与地理相关的热点案例,可以是某地区的自然灾害,可以是城市的活动,也可以是著名景区的新闻,总之,在学生分享完成以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案例进行剖析,向学生提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每节课结束以后,教师带领班级同学进行问题的解答。
通过分享案例的方式,既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知识点进行剖析,分离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考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5.设计与热点相关的地理题目,迎合考试命题方向
当下学生的考试题注重实际应用性,强调通过一个以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热点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设计、选取课后练习题时,要注重与社会热点的联系,地理题目的题干可以选择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地理主观题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设计题目时,教师可以根据一个社会热点对题目进行延伸拓展。在一个综合考查巴西地区的题目时,题目中要考查巴西的地形、河流、农业、环境等问题,这些综合的小题贯穿于一个大的题目中需要一个前提背景,这个背景与社会热点相联系,能够拉近现实与理论知识的联系,加强题目的关联度,更有助于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养成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的习惯,通过分析思考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发展。将题目与社会热点相联系,在热点问题背景的启发下,拉近学生与题目的心理距离,并且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与解答提高学生对热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分析思考的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时事新闻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可知,利用时事新闻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韵韵.谈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20(22):63+65.
[2]吕叶萍.利用时事新闻引导高中地理教学[J].高考,2020(17):80.
[3]吴晓梅.地理教学与时事结合的探索[J].新智慧,2020(01):78.
[4]马小婷.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情感读本,2019(33):31.
[5]崔芳.时事热点问题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高考,2019(31):153.
[6]李平.浅谈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9(5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