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探究
DOI: 10.12721/ccn.2022.157143, PDF, 下载: 268  浏览: 2714 
作者: 黎定江
作者单位: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213
关键词: 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教育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迫切需要大学生要有所回应。在大学时代,由于大学生没有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进行多方面的干预。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作者认为应当从人生价值观、系统化的心理辅导、专业化的心理健康团队等方面入手。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已经走进校园,大学生群体更加容易步入到网络中去。由于大学生没有完全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容易出现混乱,行为上可能出现越轨行为,因此需要其进行心理上的及时治疗和诊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大学生涯中大放光彩,获得美好的未来。

一、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猎奇心理比较强容易失控

从心理发展的路径来看,大学生的心理正在从成长阶段向成熟阶段过度,在这个时间内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比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容易出现失轨的现象。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学生步入大学阶段,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进行进行负责,自主意识地从事某项活动。在长期的封闭式的教育下,学生的主要目标就是取得良好的成绩,步入理想的大学,在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下基本上不太可能受到外界的干扰,学生的猎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就算是受到了外界的诱惑,学校和家长也能够及时地进行有效的干预。大学生涯则不同,大学是开放式的教育,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主张学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人生目标,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猎奇心理的影响下,容易对各种新型事物产生兴趣不能自拔,较为容易的出现失控现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这种猎奇心理将会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更加容易越轨。

2. 大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网络世界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具有虚拟性、回避性、反应性,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在虚拟世界当中,由于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对于网络上的越轨行为难以界定,因此无法对大学生产生很好地震慑和惩戒作用,无形之中就变相地鼓励了学生的越轨行为,让他们无法自拔。除此以外,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正在从发展阶段步入到成熟阶段,即正处在混乱阶段,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明确,在现实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成绩,相反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通过网络游戏等方式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地取得相应的“成果”,从而让大学生更加愿意停留在虚拟网络世界之中。最后,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对与异性接触也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与异性的接触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学生难以负担,因此部分大学生往往会选择到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逃避现实,无法自拔。

3. 缺乏专业化的心理辅导

大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往往是多样化的、多变的,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往往会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埋藏起来,非专业的心理人员是难以发现和进行辅导的。从实现的情况来看,虽然目前部分大学校园已经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并且也当成一门重点学科进行学习,但是目前的心理辅导老师通常是由大学辅导员进行兼任,并不具有专业性的特征。大学辅导员虽然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充足,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但是其掌握的往往都是行政上的技能或者业务上的技能,对于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了解很多,缺乏专业化水平的操作和“医治”,往往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干预和治疗。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缺乏意味着不能够及时对大学生心理上的疾病进行准确的治疗,不能够及时的进行人为的矫正和干预。在网络环境的刺激之下,越轨行为和心理问题将会进一步放大,最终将会走向失控,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改进方法

1.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价值体系的不健全和弱化是引起大学生失范和心理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产物,需要通过一定的引导和辅助才行,只有这样建立起人生观才是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因此人生价值观的确立需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客观方面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利用现有的法律资源开展法律进课堂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在价值观层面知晓哪些行为是违反法律道德的。从主观上来看,则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其能够进行自我的心理修复,自己规范自己的越轨行为。大学阶段的学生往往面临目标方向的不明晰,因此可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由专门的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进行,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2. 建立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原有的传统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进行变革。传统模式下心理健康方式主要采用线下的问答方式进行,效率低,受众面积小,成本高、时空限制大,对于大学生来说成本比较高。除此以外,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活行为和互联网紧密相连,一般有什么困难都会在互联网上寻求帮助,因此应当在原有的线下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瞄准“心理目标”实现精准治疗。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入手。线下要改变以往的被动化的形式,要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比如可以把心理辅导走进课堂,向学生教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同学们敢于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线上治疗可以采取“模糊+精准”的策略。学校可以和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或者购买相关的网络治疗服务,比如网上咨询,线下治疗的方式,从而可以节约时间和金钱成本。除此以外,学校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通过校园网的设定进行相关词录的筛查,对提到“心理疾病”“自杀”等词汇进行锁定,通过互联网技术准确搜寻到个人进行精准治疗。

3. 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必须依托现代化的教师团队,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入,能够有效地及时地进行干预。目前校园内的心理辅导通常都是由辅导员兼职的,并没有实现专职化,但是受到资金财政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可以采取一种“校外”引进“校内”的方式。通过商业招标的方式,邀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和学校进行战略上的合作,帮助学校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团队。除此以外,还可以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让校外的专业化心理健康团队到课堂上进行授课。由于他们具有大量的实践化的操作,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授课的效果。

三、 总结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由于互联网的引入和大学思想价值观念的混乱,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内容易受到侵袭,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和介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行为符合当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默.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8.92.

[2]袁媛.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4).189,258.

[3]刘金明.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初探[J].山西青年.2019,(21).144.

[4]张志洁.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青年时代.2016,(4).131.

[5]孙娜,张浪,唐柏林.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3).1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