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DOI: 10.12721/ccn.2024.157117, PDF, 下载: 104  浏览: 1007 
作者: 刘展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耐久性
摘要: 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耐久性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长期课题。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我们坚信,我国土木建筑的安全与耐久性能将会不断提升,为人类创造更稳定、更持久的建筑奇迹。愿你我携手共进,为建设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1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特点

1.1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具有安全性特点

土木建筑的第一要务是安全。建筑结构应能抵御各种载荷及外力的作用,如重力,风力,地震等,以保证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及使用环境中不受损坏或破坏。安全是保障建筑物内人员及财产安全的根本,任何一处缺陷或破坏,都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导致生命财产损失。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工艺对保证建筑物安全至关重要。

1.2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具有经济性特点

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与建造中也要考虑到经济性问题。合理的结构设计可降低材料、建造费用,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合理的结构设计、合理的材料及施工工艺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经济性体现在建筑物的维修与运行费用方面,具有良好耐久性的建筑物结构能够降低后期的维修与维修费用,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整体运营费用。经济性是建筑物设计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投资效益及市场竞争能力。

1.3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具有功能性特点

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造要符合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建筑对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居住环境要求较高的居住环境、商业建筑要求较宽的活动空间、工业建筑对承载力要求较高等。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功能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和高效率的使用体验。功能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及市场竞争能力。

2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提高应遵循的原则

2.1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提高应遵循合规性原则

首先,由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所保障的基本原则,若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不满足相应要求,其本质上合规性是存在问题的。

其次,结合工程项目的特殊需要,例如针对不同用途的建筑工程项目,其结构安全需求也会有所差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需求,以此进行结构安全标准的设定。

最后,考虑到与环境有关的需求,例如建筑物的抗震需求以及高层建筑位置可能产生的风压影响,同样需要通过提高结构安全性的形式,确保项目在施工过程及使用阶段均是具有安全稳定保障的。

2.2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提高应遵循综合管理原则

所谓综合管理原则是指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关系,考虑到所具有的综合管理原则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应用价值,同时可确保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工程管理指标,避免过于优化某项指标的致命工程项目而导致整体管理失误的情况发生,这也是针对大型工程而言科学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

3制定土木工程建筑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策略

3.1注重全面考虑外部环境,全面调查项目情况

安全性、耐久性的保证以及建筑结构功能的发挥,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条件复杂,且建筑结构使用周期长,在外部环境的不断干扰下,其耐久性和安全性必然会下降。面对这种情况,必须注重对外部环境的综合考虑,全面勘查工程项目情况,确保所有施工操作规范、合理。应根据区域气候的实际情况,整合影响因素,为材料选择、施工计划制定等提供依据。对外部环境的综合考虑是土木工程项目构造“天时、地利、人和”施工环境的重要条件。

3.2设计师需要从经验中汲取新的思想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优化,需要对建筑结构相关理论进行更新补充,尤其是结构设计方面。随着建筑工程技术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对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诸多要求。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需要在汲取经验的同时学习新的理念,这样才能在实际设计中做到“集腋成裘”,夯实建筑结构设计基础,提高设计水平。对所需的有关文件和要求均应高度重视,对文件中的内容要有明确地把握。

3.3精确计算承载力及埋深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优化以及使用寿命的延长,除了需要基础设计科学合理、施工技术操作到位等条件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承载力。建筑结构组成复杂,不同构件的承载力要求不同,因此对承载力进行准确计算与深度设计至关重要。承载力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有直接关系。在承载力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特点,对其实用性进行科学分析。与此同时,要以承载力不会影响建筑结构功能为前提条件,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承载力计算的精确度。要协同控制建筑结构承载力设计与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在尽可能降低成本预算的同时,保证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要分层次对建筑结构的不同构件荷载、自身抗力进行明确,由此达到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目的。

3.4BIM技术应用

新技术的引进同样是建筑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优化的重要条件。在城市化建设与施工技术革新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逐渐融入建筑结构设计。特别是近些年建设项目增加,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压力变大,因此必须积极吸纳建筑工程新技术,从多方面提高工程效率和设计水平。要综合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设计要求,提高对新技术应用的重视。

目前,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应用逐渐成熟,不仅对建筑结构软件进行了升级,而且计算机程序应用覆盖范围也在扩展,逐渐消除了建筑结构设计中信息技术与传统设计之间匹配度低的矛盾。不仅如此,3D数字模型、可视化功能、数据共享平台、虚拟仿真施工、碰撞检查等的加入,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深化设计创造了条件,并有效改善了传统设计中的短板。特别是可视化设计模式下,可以对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全面观察,借助3D数据模型灵活调整设计结构,改善其中的设计不足。利用BIM模型与工程项目现状地形进行冲突分析融合,对设计成果进行一键翻模,精准匹配平面坐标等,实时传输工程项目现场数据,真正做到工程结构一体化融合与多方位展示。

3.5加强建设项目团队建设,加强探索意识的培养

在土木工程建筑项目施工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保障,都需要专业工程团队的支持。尤其是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非常关键。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提高与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密切相关,因为影响因素多,加上施工要求严格,不仅涉及大量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设计与施工经验的加持。这还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施工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应变等。因此,专业建筑工程团队是建筑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优化的基础支撑。需要加大对建筑工程团队的培养力度,注重对其探索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处理好施工细节,针对现场情况探索创新施工方法,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程度,强化施工稳定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建筑结构的安全耐久性是其设计与建造的核心目标,它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寿命与安全。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施工工艺,可保证建筑结构在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服役环境下的稳定与可靠工作。安全是指建筑物在受到各种载荷或外力的作用下,不发生损坏或破坏,从而保证建筑物内人员及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赵晓波.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17):137-139+142.

[2]樊文艳.土木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计[J].江西建材,2017,(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