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研究
DOI: 10.12721/ccn.2023.157759, PDF, 下载: 147  浏览: 1468 
作者: 张娟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枣坪小学,711200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乡村教育振兴;策略
摘要: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行各业纷纷卷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之中。教育是乡村的支柱,是乡村焕发生机的根本源泉。智能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革新催生了新型发展生态,建设信息化乡村势在必行。中国乡村的振兴及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乡村教育信息化能为乡村教育搭建数字化的教育平台,补足乡村教育短板,加速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新提升、新跨越。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乡村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化产品也随之走入了大山,走进了各个村小教学点,其效果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也显而易见。毫无疑问,在现阶段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教育公平,加强乡村信息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乡村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加强乡村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实现乡村地区教育的信息化,乡村教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乡村地区要从加强教师信息化的培养、壮大懂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保障入手。第一,乡村地区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的培养,提升乡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在技术上,对乡村教师组织培训,帮助乡村教师突破技术难关,培养乡村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获取优质资源、熟练运用信息化设备、充分灵活展示所获资源的多元能力。要鼓励乡村教师跟上时代步伐,学习掌握新技术,正确看待教育信息化,思考教育信息化给乡村地区带来的正面影响,自发主动地实践探索信息化设备的应用,大胆开拓创新应用数字化设备。第二,乡村地区要大力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政策宣传,鼓励乡村大学生返乡,同时对有志建设乡村的人才表示欢迎。信息技术人才本身具备的优秀的信息素养、先进的信息化观念和操练信息化设备的熟练技能,都能为乡村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提供极大支持。最后,对待有为的乡村信息技术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优良待遇,使其能专心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二、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线上教育模式的创新,一些在线教育平台,比如微信大课堂、CCtolk、钉钉课堂等丰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让数学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其中“预习单+钉钉”线上模式,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开展直播课,也可以在在线辅导,起到辅助线下教学的目的。其基本的步骤为:①课前预习,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②课上发布教学视频或开启直播,进行互动和答疑。③课后进行巩固练习,布置适量线下作业,学生拍照完后提交。④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再结合重难点知识,开展线下精准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⑤多元评价,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挖掘学生不同方面的潜能。

比如,教学“观察物体”中,教师可以在钉钉中的班级文件夹内发布预习内容:①观察物体,我们一般从哪三个方向?②同一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是一样的吗?你能举出实例吗?③不同物体,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一定不一样吗?举例说明。直播讲解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连麦回答,尝试进行翻转课堂,让学生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线下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借助正方体塔立体图形的活动,让学生对线上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掌握,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图形的形状和对应的位置,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评价环节,则主要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挖掘数学潜能。

三、健全乡村教育信息化机制

乡村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推进和落实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完善的教育机制。健全教育信息化机制,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其积极建构信息化课堂,使用信息化设备。并要对其教学效果生成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监督考核的标准和制定机制。第二,要面向乡村地区,建立有乡村特色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将带有乡村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的内容融入其中,并能够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通过信息化设备帮助乡村群众提升信息素养,习得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自我提升。第三,我国地域辽阔,乡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非一时之功,可以在特定的乡村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组织该区域内的乡村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参观体验,集各家所提的建议,修改完善教育信息化体制,从而大范围地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

四、组建城乡学习共同体

乡村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应当与当地城镇组建成帮扶的队伍,构建城乡学习共同体,完善学习城镇区域先进的教育信息化体制。城乡学习共同体不仅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城乡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目的在于帮助乡村信息教师尽快提升业务能力,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同时,乡村教师能从城镇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探索发掘加速乡村教育信息化的路径。城乡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更多的是帮助乡村学生能在和城镇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提升自身信息化学习的能力,并习得信息化学习的方法策略。在信息资源方面,通过远程互动、接入局域网等方式,城镇地区可以更好地帮助乡村地区获得更多优质的信息资源。更进一步设想,在城乡学习共同体取得一定成功发展后,可以一同合作开发地方信息资源,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五、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乡村地区应该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实现乡村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信息化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克服师资不足、设备缺乏、学习主体参与不积极、教育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推进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组建城乡学习共同体、推动信息化基建的完备和教育信息化体制的成熟。各地在抓住教育信息化为乡村带来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探索一条合适地方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雪宁,吴  燕,浦世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信息化建设优化路径研究[J].乡村经济与科技,2020,30(8):203-204.

[2]当智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22(5):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