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应对
DOI: 10.12721/ccn.2021.157027, PDF, 下载: 408  浏览: 3418 
作者: 顾晓静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天津市,300071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所以我国当前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直线上升。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则将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研究,如有控制不当,将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而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原因复杂且多元化,除了社会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宏观因素也存在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微观因素,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心理状态都会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展开探讨,结合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希望可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考。

群体性事件涉及范围广,表现形式多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破坏性,对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将会造成严重的打击。因此正确认识并处理群体性事件,将会对我国社会安全稳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发现社会心理学不和群众性事件的发展特点,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展开群体性事件研究,将会对群体适应世界拥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可有效提高社会稳定性。

一、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概念

从以往的社会发展经验来看,群体性事件主要发生于社会的高速转型时期,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开放,我国将建设中心由政治工作转向为经济发展,因此我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不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贫富差距较大,这些影响因素加剧了我国社会不稳定性,打破了原有僵化静止的利益格局,社会资源再重新分配的情况下加剧和社会利益冲突,所以这些问题就成为了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导火索【1】

我国对于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本认识主要是指,群体性事件是有社会矛盾所引发的,导致特定群体和确定的人群聚合成为偶合群体。人民内部矛盾爆发,通过合法的规模性聚集,从而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群体活动发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群众聚集的方式出现多人语言行为上的冲突,从而表现群体诉求和利益主张。可以有效发现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对于自身利益的发展所存在的不满。由于全体事件整体情绪为负面情绪,所以,很容易在群体事件中出现大规模暴动、打、砸、抢等影响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负面情况。

二、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群体性事件拥有统一群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是在某一共同特点或理念下所组成的特定群体,所以群体各成员之间的行为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形成了统一的行为表现。但是群体行为也不等于所有群体成员单独行为的简单加和,而是在群体发展过程中所有个体行为汇总所表现出的全体行为。由于全体拥有某一共同特点或共同理念,所以将会形成共同的全体目标,群体行为往往拥有统一性一致性【2】。并且,群体性事件在发生过程中,将会受到某种特定力量和思维的驱使,这些特定的情况将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所以个体行为也将会出现一致性。

(二)社会群体性事件存在对抗性和破坏性

从我国以往所发生的社会性群体事件来看,在社会性群体事件发生过程中,参与主体往往会采用相对极端的手段和违法手段对管理部门和社会其他群众加以对抗和破坏。其主要原因是在群体事件发生时,个体的某一心理需求并未得到满足,所以个体将会形成焦虑情绪,在焦虑情绪的促使下为了满足某一事件的达成或者事件的产生,则将会使用非正常手段来进行打击报复。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参与主体对于自身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个人愿望不符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所以参与主体将会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这些心里都将会催生出群众的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本能,当个人或冲动时攻击将会随之显现,而在群体性事件中由于处于群体之中,所以对个人的冲动父父母提供基础人群保障,因此群体性事件更容易演变成为暴力事件【3】

(三)社会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快捷性和影响广泛性

随着当前互联网结合快速发展,通过互联网收集查看信息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而互联网拥有广泛快捷的基本特征,这就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快速的发展渠道。并且互联网中全体的聚集,拥有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在部分论坛、社交群中信息的认可和传播力度将会更为深远,更容易在互联网中形成群体,出现群体认可。这样就加速了事件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

三、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对群体性事件的合理分析

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多种心理状态综合影响下的具体产物,因此要对群体性事件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则需要全面分析参与主体的具体心理情况。

(一)群体性事件中存在利他心理

利他先得主要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他人提供帮助的一种行为,同时利他行为并不贪图他人的日后回报。该行为主要发生原因是由于人类在看到他人处于困难情境时将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焦虑,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心理,在同情心的引导下而催生出利他行为。而在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对于同伴的关心以及对事件的认识再加以个人利益的诉求汇集在一起,就成为了一道坚实的心理防线,会对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产生极强的同情心,成员之间将会转变思维角度真正从他人出发,希望可为他人提供帮助减少他人痛苦。利他心理成为了群体性事件中参与主体的核心思想纽带。例如贵州省县部分对于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引发了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以及少量不法分子收回社会公共资源的突发事件。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民群众对于女学生死亡的同情心理多于对学生的同情态度,所以对政府部门所提供的鉴定报告提出的质疑,在利他心理的影响下希望可以为学生的死亡讨还“公道”因此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二)从众心理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从以往的群体性事件发展来看,部分非核心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主要是由于从众心理而参与到群体性事件发展与扩散过程中。从众心理是促进群体性事件快速发展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心理现象。从众心理主要是指个体在受到群体舆论气氛的影响下,将会不知不觉改变个人观点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产生一致的现象。个体在思想表现上出现无主观意识,行为随大流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部分从众心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对外界环境和事件的变化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将会产生心理恐惧的不良情绪,所以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将会急于寻找出一种行为的规范性,从而对群体产生依赖感,这样将会对前提性事件参与者产生模仿的主观情绪,所以从容心理导致很多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了群体性事件中。从目前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来看,事件发起之初由于参与人员较少,所以所有参与者还能够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委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而对于事件真相认识不全面的群众也能够保持观望态度,并没有主动参与其中的强烈思维愿望。但随着群体性事件参与群众的快速拓展,其他群众将会与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言论行为为标准,从而改变了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态度。所以一旦群体性事件发展一定规模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性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匿名性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群体性事件在发展过程中是有大量不同人群所组成的特殊群体,而所有参与者都秉着法不责众,且成员之间相互不认识、不了解的思维,不会存在被熟人认出的危机,所以对自我约束有所放松,个人责任意识直线下滑。所以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将不会受到控制,暴力、愤怒的情绪转化为个人行动力,增加了冒险精神,会出现大量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合理利用社会心理学应对全体性事件

(一)建设社会心理发泄渠道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得不到满足,没有地方发泄。因此为了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管理部门需要建设与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沟通互动的有效桥梁,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公信力,还能够为社会群众提供个人心理问题的发泄渠道。这样有利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恢复平静理智,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冲突的压力。

(二)建立社会疏导机制

要削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则需要对基层人民群众进行全面的心理疏导,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政府部门的满意度以此来尽可能减少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各社会管理部门需要合理展开宣传工作能够为社会群体创设和谐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社会管理单位还需要主动出击,主动发现在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真正加强对于基层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从而有效疏导心理失衡人群,化解人民与国家政府的内在矛盾。例如可以在社会基层单位和社区内建设意见反馈部门,能够为基层人民提供心理咨询以及意见反馈服务,不仅注重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还能够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心理动态,从而及时关注社会发展走向,其实对可能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加以整改。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在群体性事件中将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对社会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社会心理学特征建设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合理疏导社会矛盾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概率,从而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高校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汪健.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29):71.

[2]宋润佳.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应对[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5,25(06):56-61.

[3]王二平.社会心理学视阈下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和应对措施[J].领导科学,201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