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经济繁荣、科技兴盛的背景之下,我国城市建设工作迎来重大发展契机,各种公共基建愈发完善,常住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大气污染问题的加剧埋下了伏笔。城市内部工业园区规模扩张、私家车总数明显提升,工业设备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等充斥其中,给周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工业、农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碍,有必要从环境工程角度出发进行防治和处理。
1大气污染危害探析
大气污染是有害气体长期、大量堆积导致的一种不良现象,当区域内CO2、SO2等物质浓度过高时,大气自我净化能力遭受破坏,雾霾天气、臭氧污染天气等发生几率明显上升。人体长期暴露在该种恶劣环境下,罹患肺部疾病的概率上涨,PM2.5等新型污染物质颗粒极小,甚至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雾霾天气下大气平衡结构受损,近地层紫外线强度明显减弱,空气中传染性病菌活度不减反增,传播扩散更加轻易。青少年等群体骨骼、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大量雾霾降低空气能见度与太阳辐射强度,阻断了维生素D等的合成渠道,给佝偻病、生长迟缓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此外,该种问题的滋生、蔓延还会进一步威胁工农业可持续生产,空气中充斥大量微小颗粒物,在区域气流带动下进入精密仪器,很容易加剧内部构件磨损进程,增加维修养护负担。农作物、经济作物等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生存、生长,也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比如叶片枯萎、抗性降低等,最终导致品质和产量的下降,因此,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基于环境工程角度探究大气污染处理方法
2.1大力推广植树造林,提升空气净化力度
植树造林是大气环境治理环节较为常用的手段,枝繁叶茂的乔木树种叶片表面富有绒毛、油脂等物质,可以较好地吸收工业、供暖排放粉尘,白天叶片持续进行光合作用,还能达到吸碳排氧的目的。环境工程治理过程中,要正视其优势价值,加大植树造林和空气净化力度,树种购置时要挑选抗污染能力、适应能力较强的类型,比如构树、银杏、刺槐等,该类树种通常能够较好地抵御酸性气体、氮氧化物气体的侵袭,部分树种还可以吸收SO2等毒害物质[1]。为提升树木成活几率,栽植环节也要做好技术把控,根据现场污染源位置、季风风向等规划植树造林带,提前做好现场清理整地工作,树木移栽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湿和根系保护,栽植完成后及时浇水养护,为区域空气的净化奠定坚实基础。
2.2转变能源消耗模式,推广使用清洁技术
能源消耗结构失衡是大气污染问题频发的重要诱因,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仍旧保有着较高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冬季供暖时大量燃烧煤炭,废气、粉尘排放量激增,很容易超过大气自我净化临界值,并为雾霾等天气的出现埋下隐患。同时汽车尾气排放也是污染重要来源,很多城市私家车数量激增,含有硫化物的尾气汇聚、堆积,长时间得不到发散,很容易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环境工程建设环节,务必要给予该类问题充分重视,要着力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模式的普及扩张,逐步淘汰低效率锅炉,同时探索太阳能、地热能供热并网模式,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开发海洋能、风能、生物能供热供电模式,减少化石能源燃烧废气排出量。同时开发新能源汽车、引进尾气预处理装置设备,最大限度缓解污染进程。
2.3优化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业经营模式
重工业、化工产业结构占比过大同样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工程角度统筹协调时,应当加大摸排调查力度,罗列筛查出城市内部、周边的重点污染监控对象,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对工业产业布局、数量、规模等进行调整,高污染企业必须统一搬迁至下风向带,要远离居民住宅范围,以减少污染问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工厂内部也要积极调整经营模式,改用集约化的污染处理模式,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若现场扬尘问题较为严重,还应进行稀释和降尘,可以在场所周边种植抗污染能力较强的绿植品种,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预算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引进重力沉降室、增湿塔等设备机械,以及空气幕隔尘技术、水幕净化技术等,提升气体净化处理效率的同时减少有害气体排出总量[2]。
2.4强化污染危害宣传,筑牢环境保护意识
大气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任务,有毒害气体不受空间范围限制,很容易随着大气流动发生扩散,污染气体成分也十分多样,评估和检测难度极大,因此治理防护环节务必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从意识理念角度筑牢环保思想。可以在小区公示栏、走廊等区域张贴标语、宣传横幅等,提倡低碳出行,鼓励民众乘坐公共交通,减少城市道路私家车数量。面对工业、企业主体时,则要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增强环保规章威慑力度,同时与环保科技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帮助其推广厂房空气净化、处理等先进技术。现代社会网络普及覆盖范围扩大,新兴宣传方式不断涌现,职能部门同样可以借助该类平台拓宽宣传渠道,定期投放微信公众号文章、微博文章、环保小视频等,为大气质量的优化奠定稳固基础。
2.5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科学界定防护距离
改善空气质量、助推环境保护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相关职能部门务必要树立全局意识、宏观意识,用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科学的监管标准为环境工程建设保驾护航。要从政策层面做好支持,给予新能源项目、大气净化科研项目等资金、福利方面的扶持,同时着力优化空气质量标准体系,为评估工作提供依据,结合城市污染现状、污染源头情况等制定专项监管机制,颁布限号政策、汽车尾气检测政策等,所有进入市场的燃油必须满足指标要求,从根源上减少废气排放量。此外还要重点关注卫生防护距离界定问题,遵循环保评价技术导则相关规定,加大违规排放企业查处力度,防护距离内严禁居住人群。
结论:综上所述,大气污染问题艰巨性、复杂性特征突出,给居民身体健康、工农业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给予充分关注,加大植树造林推广力度,引入高端、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淘汰耗能、污染严重的低效率供暖设备,同时加快工业结构、布局转型调整,强化污染危害及环保意识宣传,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为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缓解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武艳晶.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15):247-248.
[2]贾百顺.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研究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20(0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