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摘要: 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建设是我国防控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工作中的重要建设任务,温室气体的管控也是现阶段社会中的重要管理目标。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探讨了温室气体评价的指标设定,提出了其评价范围以及环境影响各项因素,分析了温室气体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希望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引言:现阶段,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为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应系统性的建立完善的温室气体排放管控,而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评判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加以评定,帮助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影响形成全面认知,促进群众生活环境改善工作的推进。

一、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析

当前国家已经将温室气体制定了理化特性,因此在进行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应遵循各项基本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全过程原则与协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温室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的影响评价应具备大尺度特性,从全社会各方面进行评价,如果仅仅针对局部地区进行评价,很容易产生结果偏差。全过程原则要求评估中应对能源消耗、工业生产排放、电力热力排放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实现全覆盖的测算方式。协同性原则要求环境污染评价应同时进行,并协同各部门开展温室气体的排放评价,相互补充,避免单独评价从而出现偏差。

各行各业在进行生产中,经常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了影响,因此评价工作中应明确包括各类行业、各类产品的加工等方面,并应从中测算出各项新增的排放源,辅助初步识别评价体系,还可以明确筛选评价方法,并构建最终的评价体系。

二、温室气体的评价指标设定

在温室气体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科学确定评价体系,并制定明确的评价指标,从而对整体工作提供规范性保障。为求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应确保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实操性,可参考国家评定的能源消耗指标以及各行业各企业的自身经济基础、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并应分别规划建设项目的各项体系,制定出相应的温室气体评价指标,其中要求应参考社会上人均排放指标以及单位各地区土地利用面积的指标,还应融合各单位的年均GDP排放指标以及温室气体的总体排放量,另外还应积极参考产品的能耗指标,并将温室气体的总体排放量作为建设项目的主体影响指标,将各项参数加以结合,统一纳入到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三、温室气体的评价范围与环境影响因素

(一)温室气体的评价范围

在进行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在对各行业进行判定后,运用检查表法、类比法等方式,对建设项目的各项流程进行分析,深度遵循全过程原则,还应在现有的环境评价基础上,对排污节点进行分析,判断排污节点的类型与温室气体种类,例如对于二氧化碳来说,一般是通过燃烧燃料、生产工业、电力热力消耗所排出。

另外还应制定明确的评价范围,将新建项目、扩建项目等建设项目等结合评判,并对之后新增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影响与迁入地、迁出地的环境进行综合性比对,而对于产能替代的项目,则应在原有基础上同步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考虑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二)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识别

温室气体的排放会经由各方面生产而引发,对单一项目而言,其规模、产业、生产流程、耗费能源结构等,还会受到政策制度、民众生活消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评价温室气体排放地保障就是应结合不同建设项目的特点,将所有的影响因素予以辨别,并针对性分析。当前我国各项建设项目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包括原材料燃烧、燃料结构、燃料耗费量等众多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到产能转移项目,并应对项目的迁入地与迁出地进行分析,例如某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温室气体排量等。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应对与高能耗、高气体排放的项目的多方面因素进行识别,全方位进行量化分析。

四、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的分析方式

(一)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分析

对于温室气体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积极预测各方面的影响,其中除了对建设项目本身的影响外,还应包括气候条件、气候变化等影响。当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管理体制较为薄弱,并没有形成规范性的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措施,特别是二氧化碳可以从多种源头排放,直接会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困难,因此可根据地区增温趋势对二氧化碳量进行测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包括建设项目在施工环节的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等原材料的加工,很多工业活动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当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排放因子法对二氧化碳排量进行分析,对其他各项工业环节,也都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法进行测算。

(二)协同治理技术

建设项目中,工艺流程、施工技术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二氧化碳排量,其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别,因此在项目评测中,应考虑到各项施工流程选用的可能性,并扩展完善的指标体系以及影响预测。当前环境评价中,还应同步分析污染治理技术的能耗、污染物的削减率、碳排量等,还应对不同治理技术进行横向比对,加强评价工作的协同性。我国当前在减污降碳方面的技术设备较为匮乏,因此当前阶段应积极结合国内外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并采用对照法对不同的技术组合的能耗、效率、碳排量等参数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做好低碳技术方案的选用。

五、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分析

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是在现有制度体制下,结合温室气体的特性,并从各建设项目进行分析判断,统筹各方面影响因素,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协同性,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因素识别机制与分析方法。另外对温室气体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其他污染物评价不同,在评价中应全范围考虑项目建设地点以及其他关联地点的建设工艺、施工技巧、能源消耗与材料品质等,并应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与范围,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构往往会具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山东省的电解铝项目中,若不考虑对其他省市的外输电,其形成的全国二氧化碳排量约为257440000t,如果考虑对其他省市的输电,则排量为9683000t,二者相差巨大,因此在评价工作中,应准确识别各项影响因素,并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指标与评价体系。健全的评价体系可推动我国碳排量的治理,还可将温室气体的排量评价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之中,虽然我国各项技术设施与处理工艺等还处于起步阶段,拥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但认可通过协同技术进行论证与对比,从而加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结语:总而言之,在建设项目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做好对评价体系与指标的确定,并统筹分析各因素,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分析,再运用协同治理方式,缓解技术水平的不足,加强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在更为精准的评价下,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