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针灸辩证治疗方法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便秘经历,便秘在医学上的定义就是每周排便少于三次,排出的粪便干硬,存在排便不畅、困难等情况。根据资料统计显示便秘的发生率在2%~28%,并且年龄越大,发生便秘的几率也就越高,老年人发生便秘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5%~20%,便秘发生以后应该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者使用药物进行缓解,因为如果持续的时间过久,比如超过了12周,就会发展为慢性便。虽然便秘不是重病,可引发腹痛、头晕、痔疮等情况出现,甚至还有诱发肠癌的风险,因此积极治疗十分必要。

图片2.png中医在治疗便秘方面方法多样,尤其是是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副作用低。

一、中医针灸辩证治疗便秘的方法

1、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大肠部位是便秘所在之病位,之所以会发生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发生了异常,而大肠传导和人体的其他脏器密切关联,比如肺、肾、肝、脾等。当燥热聚集在病人的肺内,便会移至大肠,进而使其传导失职,引发便秘;当脾胃运化失常,会使得糟粕内停,大便排出困难;如果肝气不舒,便可能郁结化火,进而耗气伤津,大肠得不到润养,很容易发生便秘;如果肾津亏虚,大肠便会阴津涩少,肾阳衰弱,进而影响大肠传导,导致便秘。大肠的传导功能所依赖的是津液的懦润和阳气的推动,只有津液充足,身体的输布才会保持正常,腑气血通。一旦气机失调,津液不足,便可影响大肠传导,甚至引发便秘。

2、针灸治疗便秘

中医认为便秘的实证主要包括有两大类,那就是热结秘和气滞秘,而虚证则相对比较多,可具体细分为四类,包括有血虚便秘、气虚便秘,还包括有阳虚便秘和阴虚便秘。图片1.png

中医针灸治疗便秘,其主要的方法就是调理病人肠胃和行滞通便,足阳明穴和手少阳经穴是针灸治疗所选取的主穴,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针灸处方为:天枢穴、丰隆穴、水道穴、支沟穴和归来穴。该针灸处方中所提到的天枢穴属于大肠墓穴,对于大肠腑气具有较好的疏通作用,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大肠的传导的功能;方中的支沟穴则具有疏通人体三焦气机具的功效,一旦机体三焦之气畅通,肠腑也就自然通调了。而剩余的归来穴、丰隆穴还有水道穴这三个穴位,通过针灸刺激都有调理人体脾胃的功效,同时还能够行滞通腑,诸穴位合用,对于改善便秘具有良好的功效。医生在采用该针灸方治疗便秘时,所采用的针灸方法为毫针泻法,对于不同症状的便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配以相应效果的穴位进行针灸,以便更好的发挥治疗效果。

(1)热结便秘

热结便秘之所有会发生,和胃肠积热有直接的关联,由于里热炽盛,病人会有口干、口臭、心烦、小便短赤等表现,还有舌质红,舌苔黄腻等特征,与此同时,热聚结于肠道,会使得大便脱水,变得干结,进而引发便秘。对于热结型便秘治疗主要是泻热、润燥和通便,针灸时可选用天枢穴、曲池穴、内庭穴和上巨虚穴,还可配以大都穴、支沟穴、照海穴和三阴交穴这些穴位。

(2)气滞便秘

气滞便秘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原因还是气机郁滞,通降失常,这类病人还会有嗳气、纳差等症状,部分病人还会有胸闷、两胁胀满等不适。治疗这类便秘主要是要顺气、行滞和通便,针灸可采用的穴位有气海穴、天枢穴、太冲穴、上巨虚穴,当然支沟穴、合谷穴、大横穴、气海穴和阳陵泉穴等穴位也可考虑。

(3)阴虚便秘

阴虚便秘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原因是阴液亏损,虚热伤津,不仅会让病人形态消瘦、咽干口燥,还会使得大肠津涸,大便干结。对于这类病人的治疗主要是是滋阴、润燥和通便针灸可配穴位除了有三阴交穴、天枢穴、上巨虚穴和关元穴,还可以配以复溜穴、太溪穴、肾俞穴和照海穴。

(4)气虚便秘

气虚便秘之所以发生,和病人心气虚体弱、传导无力有密切的关联,这类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干、排便无力、神疲体乏、面色苍白等,治疗气虚型便秘主要是益气、健脾和通便,针灸时可配穴位除了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公孙穴、天枢穴,还可以考虑脾俞穴、气海穴、上巨虚穴和胃俞穴。

(5)阳虚便秘

阳虚便秘病人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病人下元亏损,病发以后会有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等不适,部分病人还会有大便不通、排便无力等不适,治疗这类便秘主要是温阳、散寒和通便,针灸可配穴位有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关元穴和神阙穴,还可以考虑命门穴、肾俞穴、天枢穴、脾俞穴等穴位。

(6)血虚便秘

血虚便秘的发生多是因为病人血虚失养、肠道失润所致,大便密结、排便困难是这类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除此之外,有的病人还会有面色苍白、心肌失眠等不适。对于这类病变么治疗主要是养血、润燥和通便,针灸可配穴位有足三里穴、天枢穴、血海穴和膈俞穴,当然脾俞穴、公孙穴、上巨虚穴等穴位也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