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
DOI: 10.12721/ccn.2022.159063, PDF, 下载: 375  浏览: 2991 
作者: 张春艳
作者单位: 丰宁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关键词: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需求;途径
摘要: 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是职业院校应当具备的基本职能。乡村振兴是我国提出的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急需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支持。本文在对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途径。希望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的为乡村振兴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突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而作为民生之本的农业却发展缓慢或相对滞后,这也造成了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逐年较少,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促进乡村发展、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乡村的发展急需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而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恰好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大批的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当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契机,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大量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乡村振兴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一)人才的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和推进,乡村产业结构逐渐变得多元化,从传统的农作物耕种衍生为农产品的开发、加工,从传统的家庭养殖转变为农场式的养殖,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也应当适当进行改革,培养出能满足乡村产业振兴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二)技术的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但加快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农业生产加工的现代化,促使一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和发展,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和融合必然伴随着技术的转型和升级,如节水灌溉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乡村产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更加全面和综合性的技术支持。

(三)管理的需求

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高素质的组织管理者可以组织和协调好乡村发展中的各个要素,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出正确的预判,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通过最有效、节约的方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职业教育应当为提升乡村振兴管理能力提供必要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方法保障。

二、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途径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当前由于我国高校扩招造成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想选择本科院校,而不愿意到职业院校学习,只有那些成绩太差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院校,而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之后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却较难找到合适的学校或专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此教育部门应当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好职业教育的衔接体系,从职业教育入学培训到职业教育学习、实习实践、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资格证考取和继续教育等各方面完善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解决职业教育中职和高职的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不顺畅的现实问题。同时除了面向学生外,职业教育还应当加强对现有乡村居民和乡村产业从业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因此职业教育还应当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针对当前乡村发展的新行业、新技术对现有从业者进行集中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其能够不断接受新技术和新知识,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总之,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应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为其终身学习提供相应的渠道。如某职业院校根据对周围地区乡村发展的调研,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种植专业、养殖专业等涉农专业,这些专业除了招收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外,还面向附近乡镇、村屯招收短期职业培训学员,主要目的是向这部分从业者传授该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以组织这部分学员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提高涉农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职业院校应当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整和开设相关的涉农专业,增加涉农专业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打造特色品牌涉农专业,推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其次,职业院校在涉农专业设置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打破传统观念,在开设传统涉农专业的同时,注重农业发展与其他科技、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复合的涉农专业群,促进乡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如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物流、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因此职业院校应当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建设相应的农业专业链。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如何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农村产业实际管理和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直接决定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仍然以教材内容为主,而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延时性,与时代发展脱离,且教材中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实践操作脱节,按照书本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只会动嘴、不会动手,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此,职业院校应当对当前的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课程教学内容。首先,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当建立在满足乡村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凸显专业的特色,专业教师应当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乡村的用人需求和对人才具体能力的要求,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次,课程结构设置应当科学合理,既要保证人才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保证人才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应当合理安排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和结构,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时。最后,教学的内容应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此职业院校可以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的特色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特点,对各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邀请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一线农业产业管理经营者共同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教学内容。

结语:

职业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主动承担起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专业设置,加强课程建设,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发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健. 职业教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支撑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0):334-336.

[2] 赵健. 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驱动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8):260-261.

[3] 李小青,余顺. 职业教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研究[J]. 农村科学实验,2019(7):121-123.

作者简介:张春艳(1984-)女,满族,籍贯:河北省承德市,助理讲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园林专业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