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土地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土地是人类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中国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总量在逐渐减少,土地品质不断下降,对地区的食品安全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由此,中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土地利用的问题。如何改善我国的土地利用状况,改善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因此,我国提出要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建立高水平的旱涝保收、改善耕地品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品质水平的改变常常被忽略。从耕地品质水平的变动来分析,各类土地整理工程对其产生的作用最为显著。对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并将其用于今后的土地整理工作。
一、土地改善与耕地品质概况
土地治理是指利用科技方法对农田、林地、道路、村庄进行全面治理,从而达到改善耕地、扩大耕地、改善当前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状况的目的。土地整治工程的管理工作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土地铺面工程等。土壤改善工程易受地形坡度、灌溉保障率、土壤含水量、土壤 pH值、有效土层厚度及排水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于土壤改造工程的实施,农田改造前和改造后,其品质发生了一定的差异。有关部门要针对改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以达到改善农田品质、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当前,对我国的土地利用状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国内外对耕地品质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土地品质进行综述。因而,我国众多的专家在对土地品质进行界定时,往往会从土地环境、区位、土地属性、土地生产力等方面入手。他们把耕地的品质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包含耕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的观念。
(1)土地的品质.土地性质,包含
从土地的养分和生态方面来看,这也是科学家们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品质。
(2)对周围的影响。又称为“土地品质”,是由地理位置、土地形态、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构成的。
(3)品质的经营。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关心的土地利用的水平。比如,农业灌溉,机械化,农田的日常管理和保养。
(4)经济利益。土壤质量、环境质量和经营质量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在最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土地利用状况
耕地的品质与我国的有机的农产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土地利用强度高、土地后期保护不力、常规耕种方式被误用,对耕地的品质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1)降低产出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粮食生产资料显示,2020年粮食总生产达到6695万千克,与2019年相比,今年的小麦种植面积下降了348174千克;水稻产量为7050千克/hm~2,较2018年降低0.2%,降低15公斤;今年的谷物生产2607亿千克,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亿千克。
(2)土体构造干扰
尽管中国的耕地在全世界的耕地中占有很小的比重,但是中国的肥料使用量却达到了35%以上。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施用了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壤的有机质退化,微生物土壤的数量减少,土壤微观分子失衡,土壤质地丧失。土壤品质下降,比如,减少了含钾量。根据调查数据,目前全国有1/2的耕地缺乏土壤。
(3)严重退化
土地的侵蚀主要是水土流失、酸化和沙化,造成土地的持续萎缩和农作物的持续稀薄。近几年,我国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了不合理的处置,致使污水的排放不科学,对土壤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用地总体质量普遍偏低,绝大多数是中等偏上的。所以,要提高粮食生产,就需要对农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治理。加强土地管理,改善土地品质,增强粮食产量。
三、浅析改善耕地质量的对策
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包括:改良、培育、保护、控制四个方面。
(一)改良
改就是改良土壤。主要有三种技术模式:酸化土、盐碱土和保护性耕作。
(1)改良酸性土壤。利用石灰和碱土添加剂进行酸碱反应和有机肥的改良。
(2)盐渍地的改造。采用灌溉排水、沟渠排水、机耕等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采用灌溉、冲洗、脱盐等措施减少盐度;施用有机肥料和水肥料对盐碱地进行了改善。
(3)保护耕地。通过土地平整,农田建设,道路和森林支持,塑料薄膜覆盖等措施来治理土壤侵蚀;通过施用有机肥、深耕深植、再利用非农业用地所占的优质土地,可以有效地增加耕地的利用率。
(二) 培育
利用秸秆还田、根瘤菌接种大豆、施用有机肥、施用绿色肥料等措施提高了土地的肥效。总之,这四种方法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土地使用和耕地相协调的目的。合理施用化肥,均衡养分,合理施用化肥,改善农田品质。
(三)保护
耕作深度耕作,深度耕作;采取免耕、少耕、高丘种植、斜坡种植等措施,以提高保护性耕作水平;施用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力结构,从而改善土壤的水分和肥力;采用水肥结合的方法,增加了耕地的利用率。
(四)控制
降低化肥、杀虫剂用量,防止不合理的投入;做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重金属的污染;合理利用农资,回收残渣,防止因覆盖物的腐烂而污染土壤;对农田灌溉水质进行实时监控,预防农田水污染;利用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对非农业用地进行恢复,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高质量土地进行修复。土地改善要突破过去的土地环境,生态,自然和经济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系。在此过程中,土壤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开垦之前,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改善耕地的品质。
四、农田品质预测
改善农田的品质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另外,存在着概念模糊、方法不合理、资金和养护技术不健全等问题,使土地治理工作难以进行。加强对各级政府机构耕地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各级部门职责要求,明确责任主体。改善和改善土地利用的目的与重要性,必须进一步完善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农田的品质。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大批新技术,以保证提高耕地的品质,从而推动我国的发展。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作为土地改良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在未利用土地恢复过程中,技术和生物措施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覆盖状况,导致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发生变化。
结语
有些地区对肥料和肥料的过分依赖造成了土壤品质和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化肥的高投入、化肥的使用、化肥的使用等问题。有机肥料的研制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有机肥生产技术、除臭技术、快速发酵技术等方面,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以有效地提升有机肥的利用水平、规模和产业化水平,以达到商品化的目的,从而降低化肥的使用成本,从而推动有机肥料的开发利用。为了改善我国的耕地质量,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高水平的农田,是今后改善我国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平整,土地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生态保护,农田输变电等,土地综合整治和各种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对耕地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土地利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耕地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耕地质量问题。为此,相关部门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改善耕地质量,从而为进一步的土地质量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郭翔宇,王淇韬,等.基于土地整治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 以黑龙江省海伦典型项目(Ⅳ)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20,42(2):76-85.
[2]李宗武.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探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1):60.
[3]马雪莹,陈光银.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7):30-32,35.
[4]侯宪东.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业,2019(35):293.
[5]任俊涛,王林伟.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研究[J].信息周刊,2019(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