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影视作品英汉互译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顺应论视角对现代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英汉互译案例进行研究,对于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译者往往会受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可大致归纳为社会文化的顺应、社交场合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探讨,以期为人们欣赏英汉互译作品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引言

近一百年来,现代语言学及其各分支学科蓬勃发展,并与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结合,相互促进。作为在两种语言符号进行转换的翻译活动,从语言学各分支中借鉴所取得的成果,来建立相应的翻译理论以指导更有效的翻译实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跨文化交流愈加频繁,观众获得异域文化渠道多样,英文影视作品观影量呈迅增势。从英汉互译的影视作品中,可知语言转换的规范化是基于顺应理论为主线,Verschueren 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和顺应 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或是自动地选择,也可以 是源自内部或者外部的选择”。Verschueren 提供的理论 适用于交际的语用学角度,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转换过程, 因此为本文从顺应论视角分析影视作品英汉互译字幕提供可行的立论依据。 

二、顺应论概述

语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认识论思想,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于1999年在《Un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来的。语言顺应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语言交际行为和认知的理论。 它以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为契机,描述人类使用语言的各种现象,闸释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机制及其过程以及社会、文化、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语言运用的实质。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过程是动态的,是以语言的三种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为基础的。 变异性(variability)指“语言具有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negotiability)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adaptability)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事项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从四个方面去闸述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对象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顺应论对语境的划分充分考虑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手段后者包括语言使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简言之,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从本质上讲就是两种语言转换时进行不断优化选择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的顺应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的顺应、社交场合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三方面,在影视字幕的翻译为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而隐性翻译在影视作品中运用顺应原则通过跨文化分析研究更耐人寻味。

三、影视作品案例分析

(一)社会文化的顺应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常常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同样在中美影视观影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文化误解,这也是与受众人群的社会文化、精神追求及价值取向有着紧密的关联。

1.电影 《寻龙诀》 译名Moji-The Lost Legend。寻龙诀是中国风水学中的一个口诀,其中蕴含着根植中国本土的五行信仰,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如果观影者不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将很难理解其中的情节规则,要是直译片名,会给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观众带来观影困惑。这部东方盗墓题材的影片既要借助译名揭示主题又要保留对失落文明的神秘感,所以参考同类型欧美影片的片名用lost表达遗失的文明,加上盗墓者“摸金校尉”的名字拼音Mojin,足以引起外国观众的好奇心理。

2.电影《让子弹飞》台词:“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走四方”。 译为“It's time for heroes to take centre stage!It's time for heroes to show their mettle! ”。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化的文学艺术结晶,更是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底蕴。诗词歌赋常引用于电影台词和人物情景独白,但许多此类台词往往会选择直接翻译其表意,甚至寥寥数语,自然无法充分的表达人物情感。“大风起兮云飞扬”,多么悲壮、苍凉、豪迈的意境,译文中则用heroes、centre stage、show their mettle。这样一句气势庞大、天地悲怆的情景,单单一个show就完全破坏掉整体意境,字幕的处理技巧就显得拙略。这样直接简略意译诗词歌赋的文化负载词确实能够让观影者快速理解到原文内容,确实达到了交际的效果。但对中国文化的表现力明显不够,社会文化的顺应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交场合的顺应

1.电影《让子弹飞》台词“着急赚钱,我倒有个好去处”译为“If you're looking to make a fast buck, I know exactly what to do.”。“着急赚钱”译成了非常接地气的英语“make a fast buck”对应上了原文的语言表达等级。后面“我倒是有个好去处”,进行顺应此社交对话情景的分析处理。译文中“I know exactly”就把原文中的语气翻译出来了。之后“what to do”这里就是对“有个好去处”的非常巧妙的意义,最简单直白的勾勒出交际场景的动态,表现力十足,顺应社交场合的需求。

2.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Hey, Ray, They (the police) got him. ”译为“嘿,雷,警察抓住他了,可完犊子了”。表演者(Mike Epps)谈论自己因为无证驾驶被警察拦下,打电话给他的母亲时的情景。译者在译完所有的内容后,增加“完犊子”一词,对当时语境加以补充,并对此事的发生感到心情糟糕,观众自然也感受到角色自身的尴尬处境。

(三)语言结构的顺应

电影《流浪地球》台词“牛顿、顿爷,爱因斯坦、坦叔,霍金、金哥,咱都阿弥咱都陀佛。” 译为“0h,mighty NewtoWn.Enlighted  Einstein.Holy Hawking.Also,Amitabha Buddha”。此句话通过对人物的按照时间和科学成果的先后规律排列,牛顿、爱因斯坦、霍金都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对宇宙的探索提供了诸多理论支撑, 一个个的科学巨人再面对宇宙灾难时,也与电影背景相呼应,再加上佛教用语“阿弥陀佛”暗示结局。“牛顿顿爷”“ 爱因斯坦坦叔”“霍金金哥”,取用这三位科学家中译名的最后一个字,又根据他们时间和成果的先后,结合由长辈至晚辈的辈分体系,称呼“爷一叔一哥”。英文翻译保持汉语语序结构,用修辞手法构建中英文之间的相似性,营造出了一种形式美、结构的顺应。

四、结语

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交流活跃,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 交流方式多种多样等背景下,影视作为一种既直观又便捷的方式为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牢牢把握社会文化的顺应、社交场合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三个要点就必须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在不同文化语境之间达到动态顺应,一方面顺应原语文化,使源语文化信息在目标语国家得到恰当的表达,另一方面要顺应译入语国家文化,使目标观众更易理解。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Un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1999.

[2] 杨永凤. 论隐性翻译[J]. 海外英语,2011(1):178-179.

[3] 任玲. 文化语境顺应论下的影视翻译研究[J]. 海外英语(上),2014(9):141-142

[4] 王娜. 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J]. 电影文学,2012(7):147-148.

[5] 魏静静. 从语境顺应论看电影的字幕翻译[J]. 电影文学,2013(9):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