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DOI: 10.12721/ccn.2023.157112, PDF, 下载: 126  浏览: 1550 
作者: 郑春禹
作者单位: 黑龙江全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 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摘要: 文章旨在探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修复发挥的作用。先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加以概述,之后分析生态修复发挥的作用,强化社会大众环保意识,扩张当地绿植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效益,之后通过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针对水土保持健全监督体系、制定科学修复计划等多种有效策略开展生态建设工作。希望以下论述能起到借鉴作用,为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基于生态恶化持续加剧,国家愈发注重生态建设,结合现状采取科学策略做开展水土保护工作,避免资源过度流失同时修复破损环境,这是改善生态现状最为有效的方式。要想实现生态修复目标,必须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大力推广科学略,选用适当方式发挥技术作用,有序开展修复工作同时保证质量。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与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创建完整生态修复体系,随工作开展优化修复方案,于实践中充分发挥生态修复优势,夯实后续工作基础。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2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2.1将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所谓生态修复就是以生态体系作为工具对已经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如此能强化大众环保意识,探寻生态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社会建设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得到经济支持。当前国家愈发注重环境保护,为此必须要从源头入手转变社会群众对生态修复的认知,了解生态修复意义所在。因此要围绕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宣传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逐步形成环保意识,运用多元化方式解决已经暴露的问题,如此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为水土提供全面保护,防止资源大幅度流失,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理念也会随之转变,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首选绿化作为切入点,究其原因绿植生命力更为顽强,运用人工模式加快生态系统修复速度,合理运用自然条件,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作用,维持生态体系平衡,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推广,深化大众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生态建设。

2.2提升当地的绿化覆盖率

要想有序进行生态修复,必须推动绿化发展,结合环境现状栽种更多绿植拓宽绿化覆盖面积,分析水土资源发展现状,由此入手采取科学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据不完全调查显示,伴随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我国绿化覆盖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水土流失现状得到缓解,如此能减少洪水侵袭带来的损失,有助于恢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经济水平。站在全局角度来看,生态修复对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创造经济效益

针对生态环境开展治理工作时,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基于现状采取有效手段修复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帮助,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最近几年,我国水土流失现象愈发严重,城市建筑与人们生命安全时刻面临威胁,为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经济损失,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笔资金用于资源维护。当生态体系被恢复之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会随之加快,同时减少成本支出,有助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

3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强水土保持宣传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让中国成为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参与者、贡献者、引导者……”这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要求,足以看出水土保持使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高度的重视,那么人们就应该在新的形势下把保护水土进行大力的宣传教育,对新的要求有新的认识,让保护水土和生态修复的新方案实施在当地实际中。为了打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具体制定以下几种保护水土宣传方案:把宣传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习平台;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讲解。

3.2科学合理推进建设工作

生态建设必须要以实际情况作为切入点,若脱离实际盲目建设,实践阶段定然会衍生出多种问题。正因如此,生态建设必须要秉持科学发展理念,结合需求设计规划。生态修复需得到自然环境支持,只有夯实基础相关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为此管理者必须要对区域环境进行全面勘察,收集人口、地势等基本信息,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生态建设,培养群众环保意识,由社会层面入手进行宣传,对生态修复做出深度解读,结合环境选择科学技术,改善环境现状同时提升土壤质量。

3.3健全监督体系

监督体系是水土保护的重要支撑,为了加强和巩固水土生态建设目标,监督体系是否完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全面实行水土保护的规范制度,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理念,保证监督执法在生态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要设立重点的监督对象,例如工业、商业建筑、交通等,必须对其加强保护执法力度,如果这些对象在水土流失等遭受到破坏,必须经过法律的手段加以惩罚,避免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避免“边治理、边破坏”的不良事件,保护水土资源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身为社会的一份子,必须尽自己的那份力。

3.4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计划

水土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如果遭到破坏,再去修复就会更麻烦,会产生各种费用,而且还会给生态建设带来不好的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生态建设必须遵循严格的计划执行,并在执行中不断去完善,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案对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确保在生态建设中做到万无一失,圆满完成任务目标,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创造条件。

4结语

总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内容可以看出,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加强生态建设方面应用效果显著。最近几年,我国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水土流失愈发严重,生态体系受到严重破坏,这对社会建设与大众日常生活而言极为不利。面对这种情况,可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加强宣传强化大众环保意识,设计科学合理规划,基于现状健全监督体系,有序进行生态修复,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1]蒋文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分析[J].水利天地,2021,004(004):64-66.

[2]张文婷,冯艳红,周银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分析[J].现代盐化工,2021(5):98-99.

[3]陈华阳王远黄逸敏伍博炜赖文亭.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耦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21,35(5):15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