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言论的引导
摘要: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开始成为人们发表见解的重要场所。网络上的大量正面、负面信息,引导了人们对于网络事件的客观看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探讨了引导网络舆论的策略,旨在为人们生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依托丰富的网络信息内容,人们可以高效的开展学习和工作。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及社交软件,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容易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大量的研究实践显示,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需要充分掌握网民的心理变化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1. 网络言论的引导形式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具有自由、实时、交互等诸多特点,如何高效的引导网络舆论,是现阶段业内人士研究的重点问题。常见的网络舆论引导形式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评论等[1]。下文对不同的网络舆论引导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典型报道。这种网络言论引导形式属于逻辑劝服的范畴,通常情况下指的是通过典型的方式树立典型,并总结成为人民模仿的对象。典型报道能够对事件进行充分的展示,具有概括性、暗示性的特点。典型报道从个别实例出发,利用个性对共性的体会提炼出大体的建议。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模仿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进行的,并将这个模仿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以及动机过程等四个过程。班杜拉模仿理论提出人们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关注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的引导作用和积极影响,人们进行观察模仿并不断强化,进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网络中的人物报道,通过人民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报道,能够有效的扩大影响范围,提升社会各方的注意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渠道逐步扩展,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快速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通过在网页中设置链接,网民能够更加全面丰富的了解事迹案例。以“学习任长霞”专题为例,人民网开设了“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专题,新华网专门设置了“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人民的好卫士任长霞”专题,与此同时,各大视频网站也纷纷开设了专题栏目,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为人们展示了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2]。除此以外,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典型报道平台。从上述实际案例可以看出,典型报道具有传播路径多样化的优势,通过多途径报道使得人们能够感受到榜样带来的精神力量。此外,这种网络媒体引导形式还具有实时性的优势,能够广泛的吸引人们参与其中。

其次,深度报道。与典型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方式逻辑性更强。这种报道模式基于事实依据,帮助人们了解事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属于更为深入的舆论引导方式。从深度报道的层次来看,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具有优势。传统媒体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多采用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叙述。而网络媒体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充分地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通过多种渠道将案例事件进行广泛的传播, 除了利用文字、图像、视频、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叙述外,还会深度挖掘事件背后的背景,采用分析、归纳等方式进行叙述,报道形式更加多元化。传统媒体目前的报道多采用文字结构,互联网媒体则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即超文本结构,这种结构涵盖文字,声音,土话,影视等多种文本形式。利用超文本结构的形式进行报道,能够提升报道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案例的是新华网开设的“焦点访谈”栏目以及人民网开设的“人民视点”节目。从报道内容来看,互联网媒体深度报道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政治民主化。近年来,政治民主化类型逐步成为深度报道的新的出发点。互联网媒体在秉持信息透明的基本理念下,以重大新闻事件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达到传播正确信息以及稳定民心的目标。(2)评论报道建设性化。传统意义上的评论性报道多以批评式为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评论性报道开始逐步向建设性问题方向发展。这类体裁的报道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民生话题,比如就业、医疗、环保等社会性话题。综上可以看出,深度报道开始注重公众舆情,并充分发挥其在舆论引导以及稳定民心方面的优势。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除了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等形式外,网络新闻评论也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网络言论引导形式。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利用信息报道阐述事实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解释和评论的部分,那就难以充分的发挥其固有影响力。从一定程度上来看,网路新闻评论可以看作是传统新闻评论的网络化。当前较为常见的网络新闻评论形式包括网络媒体评论以及网友评论两大类。其中网络媒体评论可以看作是传统新闻评论的创新,其载体是近期的热点新闻,媒体编辑将其放在新闻网站上,并开辟评论专栏供网友发表个人见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民网“人民时评”栏目。网络新闻评论的另一种常见形式是网友评论,其主要的平台场所是微博。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闻网站开始开辟微博账号。基于微博平台,新闻网站可以实时报道最新新闻,广大网友也可以在新闻平台上通过互动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网友评论的形式,可以对社会民情进行较好的反应。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面性的特征,一方面互联网能够实时地为人们传播新闻消息,满足网友的互动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极端负面言论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权威性的建议作为引导,对错误的行为理论进行纠正,进而推动社会的良好发展。部分网络媒体通过邀请专家书写评论文章或者网络评论员在线解答的方式,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民网的“人民热评”板块,该板块邀请高级编辑或特邀专家对网友关心的热门话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网友的问题进行回应,还能够对社会舆情进行引导。

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言论的引导

针对社会态度转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的社会学家从态度改变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是明确主体和客体,显而易见主体是广大网友,客体则是人们关注的对象。由于互联网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因此网络舆论的客体范围更加广泛,比如社会改革、名人动态等等。态度改变研究的引导方法多采用说服法(劝说宣传),如暗示、模仿、团体影响等[3]。其中暗示指的是通过非直接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促使对象接受提出的意见。与之相对应的模仿则是客体受到一定的影响自发产生的效仿行为。通过暗示或者模仿的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与暗示、模仿不同之处在于,团体影响是个体受团体规范的影响,在约束力的作用下言行、规范达到统一。

传统意义上的舆论引导方法多依靠政治方式或法律形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言论的引导高度重视心理效应的作用。众所周知,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必须秉持包容、坚持、主动、积极的心态对网络明细进行正确的认知,坦诚的面对实际存在的问题,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辨认网络舆论。大量的研究事件显示通过心理效应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能够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其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自己人效应以及名人效应等。其中首因效应指的是政府部门针对网络舆论快速做出反应,进而达到控制舆论的作用;近因效应指的是主体在重要的时间内重新树立公众形象;自己人效应指的是主体深入到网络群体中,在心理上产生自我认同感;名人效应则是利用舆论领袖的作用实现舆论的引导。互联网的快速出现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言论空间更加开阔,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硬性控制方法开始逐步向软性对话关系方向过渡。硬性控制多采用法律法规或者技术方法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可以看作是“堵”。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舆论引导属于软性控制的范畴,但是在实际控制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硬性控制方法,比如对于网络的恶意攻击等极端言论、黄色信息、恐怖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硬性控制方法予以删除。

3.结束语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价值观,需要对网络舆论进行争取的引导。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探讨了引导网络舆论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凌. 论依法引导网络舆论——兼论网络言论自由权保护[J]. 学海, 2012(2):169-176.

[2] 罗楚颖.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网络非理性舆论传播探析——以"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切入点[D]. 南昌大学, 2017.

[3] 马蓓颖, 杨杨, 蓝晨思,等.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析——以台州高校为例[J]. 黑河学刊, 2016, 000(00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