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体育舞蹈是一个舶来品,从“社交舞”演变而来,舞种风格鲜明,服饰靓丽,是体育与美育相融合,集竞技性与表演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现如今,体育舞蹈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不管是业余培训机构还是各个大、中专以及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参与体育舞蹈这一项目的人群有近五千万人,其中6-12岁的少年儿童是主要参与群体。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以“中小学课间操”为检索对象,其中有许多对课间操创编的研究,如“扇子舞”、“筷子舞”、“篮球操”“武术操”等特色课间操。但是,有关“体育舞蹈”为元素的课间操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与体育舞蹈的蓬勃发展相悖而行。
课间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课间操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影响是重要而深刻的[1]。体育教学要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要求,就应该对教学方法、内容、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发展[2]。针对现代中学生体质下降、消极做操等问题,将体育舞蹈融入课间操中,较传统的课间操而言更具趣味性、实效性。可以在体育舞蹈原有步伐上,简化动作要求,增加趣味性元素,既能起到良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通过加入双人配合的动作,提升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培养同学友谊。将体育舞蹈动作应用于中小学课间操里,改变课间操一成不变的体操形式,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锻炼,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1可行性分析
1.1 政府政策支撑
习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通过这一政策的出台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在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和强健体魄方面的作用。对于体育舞蹈项目来说,这无疑不是一个新的契机。目前,已经有很多地区的学校将体育舞蹈作为特色项目引进校园,如北大附小、南京同仁、厦门槟榔等学校。他们招聘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成立校队或艺术团、将体育舞蹈纳入学业考核体系以及举办校内外体育舞蹈比赛等,从体教融合的角度,这些举措打破了了体育与教育的壁垒,使融合通道畅通、使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同时,在中小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团队意识,增强个性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非常有利于体育舞蹈的普及。而课间操是学校每天进行的必要活动,将体育舞蹈编成一套适合于全体学生进行的课间操活动,对于改善形体、提高审美,调整相对枯燥的学习氛围作用非常大,也是落实国家政策、促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好举措。
1.2 课间操多样性、趣味性的发展需求
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开展时间较早,一直以来,以国家推行的广播体操为内容主体,同时也在不断探讨如何创新学校大课间,为体育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传统的课间操以作广播操为主,动作简单易学,但是缺乏趣味性和有效性,常常出现“学生消极做操”“逃避做操”等现象。现如今,中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青少年视力下降、肥胖、沉迷网络等不良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运动导致。针对学生的年龄、身体机能特点,按照身体发展各部位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试图探索出一套改善中学生形体、增强体质健康的课间操。因此,将体育舞蹈元素融入课间操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特点编排出独具特色的花式课间操,让学生们一起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
1.3 体育舞蹈的群众基础和特色优势
体育舞蹈在青少年这一群体中是很受欢迎的一个舞种,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抓住了学生兴趣这一点,但体育舞蹈真正跳起来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动作相对复杂,要求手脚协调。若将体育舞蹈元素与传统广播操相融合又会是不一样的效果,操与舞的结合,动作中加入体育舞蹈的一些手位、脚位、基本步伐以及双人配合的队形变换,更好的锻炼学生们的小肌群和关节、韧带,也丰富了课间操形式,增加了趣味性。体育舞蹈风格多样,动作张弛有度,音乐有快慢强弱之分,并且蕴涵丰富的文化背景。通过体育舞蹈的练习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协调性、肌肉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快乐做操的同时,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环境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越来越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所以为了顺应这种潮流,跟上课程改革的脚步,我们应该对中小学课间操进行创新。
2 体育舞蹈融入中小学课间操的创编初探
以体育舞蹈为元素的中小学课间操的创编要满足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以及科学合理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技能基础、个性特征和接受程度等因素,编排出简单易学、时尚活力的操舞动作,既能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要求,也能满足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和趣味性的需要。在进行编排前,可以在视频软件上找一些相关的动作及音乐素材,把体育舞蹈中一些基本元素挑出来组合在一起编入课间操中,如伦巴舞的八字绕跨、恰恰恰的原地换重心、牛仔舞的弹踢腿桑巴舞的原地bounce以及标准舞双人配合的基本步伐等,通过简化动作要求,强化动作特点,选取当下流行的、鼓点较强的音乐,进行合理化编排。既不能让动作繁琐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也不能像广播操那样枯燥乏味,动作的幅度要稍大,流动性要强。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音乐也要选择节奏明快、动感的歌曲。
将体育舞蹈作为特色元素引入课间操,采取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增加其多样性与趣味性;我所设计与编排的课间操以操为主,以艺术律动性为辅,既不像拉丁舞那样由于对基础能力要求高而难以起步,也不像传统的广播体操那样运动量微小、动作枯燥。我希望充分发挥其优势,设计出动作新颖、科学合理的课间操,激发中小学生对大课间操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每日所必须的运动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作品的主题要体现出中学生的阳光向上、青春活力的一面,尽量将拉丁元素与健美操步伐紧密结合,减少过多单一元素的出现。
3 结语
课间操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是缓解学生压力的一种积极性休息。体育舞蹈融入课间操的这个创新对处于生长发育期,充满好奇心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鲜的尝试,抱着这种好奇心,我想他们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间操的锻炼中来。动作里要涉及手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头部、腰部等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应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简单易学,不会引起学生的不适感,加上动作和音乐契合度高,使学生在做操过程中会出现愉悦感。如果学生每天都能保证保量的完成做操活动,相信学生们在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样大型的集体性活动,也将展现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能够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广泛好评。因此,体育舞蹈融入课间操可行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李小红.体育舞蹈校园课间操的编排设计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30(9):140,142.
[2] 张琳洁.屏山县中小学课间操中融入体育舞蹈的可行性探究[J].考试周刊,2020,(85).
[3] 徐弋悦.体育舞蹈在中小学课间操中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14).
作者简介:刘倩茹(1997年8月-),女,汉,安徽省亳州市,在读硕士研究生,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