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能水平的策略
摘要: 高中体育教学模式是当下我国高中阶段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及能力开发的重要形式,具有较大的意义影响。然而现阶段有关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能水平策略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如改善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趣味训练等。因此,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能水平策略进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改革的日益创新,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对其自身健康成长及学习生活尤为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近年来大多研究发现,体能教学模式的创新科优化对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效率提升影响颇大。

一、分析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主性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缺乏也是其主要问题之一,体能训练不像其他游戏活动,其本身的竞技性与娱乐性就较为缺乏。例如与篮球、足球等相比体能训练为单一、枯燥。所以,很多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过程中都存在抵触态度、规避心理,具体如下:第一、高中阶段多以学科学习为主,很多学生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应对高考方面,忽视了体育活动及体能训练。第二、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能训练又苦又累,加之体育教师缺乏积极正确引导,导致学生从心理、思想方面都对体能训练产生抵触情绪。第三、因身体长期得不到锻炼,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中往往因承受不了而产生厌烦、逃避等。

(二)训练内容传统

高中体育教学中多为对学生的活动性设计,从体能训练与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缺乏时效性及功能性。通过对部分高中体育教学训练内容分析后发现,具体问题如下:第一、训练理念滞后,高中体育教学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需要从教学对象、目的及环境等进行系统布局。以体能训练为例,很多体育教师本身就对其存在认识偏差。认为体能训练与体育活动一样,都是象征性的组织一下,而无需进行系统设计、科学布局。导致高中体育体能训练中存在严重的应付性、过场化。极大影响了高中体能训练质量提升。第二、训练内容单一,分析后发现很多高中体能训练依然以跑步、跳绳、足球、篮球等为主。虽然这些体育活动也可起到一定的体能训练效果,但却严重无法系统学科。长此下去学生也很难对体能训练产生兴趣,部分学生还会因其乏味、枯燥产生逃避情况。阻碍了学生在体能训练中的积极参与。第三、训练内容缺乏创新,体能训练与其他训练方式不同,主要从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及承受能力入手,但因受限于训练内容,在创新方面较为缺乏。

(三)缺乏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推动力,缺乏兴趣就无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及体能水平提高。基于此,通过分析后发现,部分高中体育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单一乏味的形式化教育导致体能训练及相关教学工作开展问题频出。具体如下:第一、体能训练中缺乏娱乐及竞技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教师为核心,通过教师指导及组织进行单一化体能训练,缺乏最为基本的竞技意识及娱乐元素,让学生感受到体能训练就是一项艰巨的繁重任务,而不是一种快乐及锻炼体验。第二、缺乏互动性,教师不能从能力培养及核心素质角度出发,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促进关系不了解、不掌握。长期的硬式化教育导致学生抵触及厌烦心理产生。

二、高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能水平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培养是提升高中生体能水平的重要基础核心,缺乏自主意识培养就不能从多层面、多角度起到推动作用。所以,加强培养学生体能锻炼意识十分关键,方法如下:第一、教师做好疏导工作,该疏导工作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入手,首先在宏观层面需要对当下时代发展及民族复兴实质进行阐述,贯彻强健体魄与增加锻炼的重要性,并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尚武精神进行激发、调动,提升高中生的锻炼意识及欲望。第二、进行学科式结合引导,学科式结合引导是将体育体能锻炼及活动开展进行多学科融入,在其他学科中体现体能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如在语文学科中可以进入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运动健儿、勇敢拼搏等;在历史学科应以以往经验教训为主,加强身体锻炼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富强。这些都对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十分有利。第三、从兴趣层面入手,通过竞技活动与比赛等形式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足球比赛、拔河比赛、跳远比赛等,这些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及体能水平。学生通过比赛方式可以促进其自主参与及锻炼意识。

(二)改善训练的内容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要求,高中院校应根据国家素质教育大纲及体育教学要求,对体育教学内容及体能训练方式进行创新优化,规避以往的传统滞后。第一、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将体育为偏科的消极思想进行转变。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尚武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基于“尚武精神”。当下世界风云多变,作为中华梦复兴的重要力量培养青少年尚武精神及体质增强十分关键。所以,高中阶段的体育教育至关重要。通过教学理念转变树立了体育教师的体能意识、开发思维,对日后教学改革及内容创新尤为重要。第二、应对训练内容进行改善。首先对当下高中体能训练教学及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将其问题弊端进行提出,并进行方案优化设计。从完善体能训练机制、创新训练内容、巩固核心教育等层面出发,全面优化内容形式。其次加大体能训练时间及相关课程设置,高中体育教育应以体能训练为主,将体育活动与专属体能训练进行有效分隔,如足球、篮球、跑步等并不是专属性体育训练,只是基于体能提升的一种辅助形式。因此,在体能训练系统布局中必须考虑其专属性,强调体能训练的科学合理、功能协调。最后对体能恢复调整进行合理设计。强硬度体能训练不仅不会起到预期效果,并会对学生身体造成损害影响。所以,在恢复性体能训练中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如恢复时间、按摩缓解、营养调节、能量补充等。

(三)注重趣味训练

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调动学生兴趣出发,将兴趣作为第一推动力。首先,应对体能训练模式进行创新,融入兴趣训练。例如可以进行撕名牌、接力跑、体能闯关等。这些有趣的体能活动形式可以起到丰富训练、调动兴趣的积极作用。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竞技活动在训练中体验团体合作、沟通协调的乐趣,进而不断积极参与到体能训练活动中去。其次,应该对趣味训练进行合理式设计,而不是盲目开展。在设计过程当中一定要学生角度出发,对学生身体素质、承受能力等进行考量,强化体能训练的针对性,而不是过度化。最后,在体能训练中需要进行融入游戏元素,游戏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所以对游戏内容元素进行设计应用至关重要。在该过程中还要对教师自身素质及能力进行提升,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专业理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定期、定时举行相关教育、主题活动。

三、结语

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能水平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影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水平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提出相关优化对策,将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为培养高中生身体素质及潜能激发打下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志刚.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和体育态度的关系解析[J]中华少年,2019(8).

[2]张正玲.高中体育课走班制教学有效路径研究——以康乐县高中教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1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