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研究
摘要: 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乡建设在不断加快,自从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发展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也为此在乡村景观建设上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使得我国的乡村景观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不仅是对其美观程度进行升级改良,更是对于整个的乡村生活空间的质量进行提高。

引言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生产、生活和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城市以“虹吸效应”从农村吸取大量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农村破败、凋敝现象严重。为解决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来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的高度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生态宜居建设,它是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生态”是反映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耦合,而“宜居”则是指人类基本生存的现实诉求与居住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为使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结,需要对乡村景观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规划设计合理的乡村景观能够把生产、生活轨迹融入区域环境之中,体现出一定的朴素的自然美。

1可持续发展探索

探索乡村景观和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时间积累,也要结合地方特色做好充足准备,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不会一蹴而就,在设计时,要学会利用乡村的地理条件。新时代的乡村生态建设理念,需要秉持绿色环保的建设原则,传承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臂膀上,实现创新规划设计,也要避免为了追求新意,肆意改造乡村景观,要立足于乡村本土文化特色,展现田园风光。

2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研究

2.1提升生态意识

结合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倡导,在实践阶段需确保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保证人类社会生活能够和大自然环境相统一。在和谐交流与共生共享的条件下,确保生态宜居环境具有充足的生机活力。农民在生产、生活期间,应积极树立明确的生态意识,有效提升自身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认知水平,积极配合有关对接工作的开展。首先,凸显政府部门的主导效应,通过强化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和正确引领,让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者和民众相配合。通过沟通交流,积极了解区域特色,将理念付诸于实践,并通过有效的讲解,说明乡村景观设计的目的、内涵及意义,强化民众对项目实施的认同感,为保证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其次,利用创建示范村庄的模式,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让整个区域内乡村景观设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严格遵循既定的科学计划,满足实现预期效果的条件。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让民众积极了解到乡村景观建设的优势,通过有效融合环境特色、历史文化特征等,让村民拥有特定的归属感。最后,加强对村民经济元素的有效植入,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在设计方案时,充分了解区域民众的意见,保证生态经济和景观效应相结合,呈现区域发展潜力。通过深度挖掘资源优势,将文化、旅游等产业联系起来,并转化成为对应的产业实施投资,提高民众参与热情,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关系。

2.2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促使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与生态宜居建设相匹配

高质量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能较好地体现乡村地域特征,更好地把区域内自然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能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规划设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大小,业务能力较强的设计人员,设计的作品质量较高。因此,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是发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功能,促使生态宜居建设科学推进的重要举措。首先,强化设计人员职业敏感度培训。培训从业人员的区域大局观,如对某一区域进行景观设计,具备从职业的角度,结合区域地形特征,对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景观镶嵌动态、尺度、格局等景观特性迅速把控的能力以及具有研判区域内景观群各功能区的生长、发展以及消亡的特征的能力。其次,加强从业人员景观空间分析语言能力提高。景观空间语言主要是对景观空间、景物序列、组景手法应用分析所营造的一种和谐的景观艺术空间形态,一个高品质的景观空间,可以被不同层次人群具象阅读、感知和传达,能够与人产生互动,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共鸣,提高从业人员景观空间分析语言能力可以对自己作品进行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诠释区域内文化内涵。最后,提高从业人员各种软件操控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或购软件进行现场培训方式,熟悉掌握矢量绘图软件、图形处理软件、三维动画软件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效果。

2.3空间优化策略

规划设计乡村景观,需要优化景观空间格局,在原有景观特色基础上,拆分和重建要素,但要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首先,对核心生态保护区,要尊重自然生态景观,减少设计开发对其的影响。其次,在生态旅游服务区,为游客增强服务体验,提供旅游活动相关的后续服务。最后,在旅游活动区,设计开发田园景象、山水、林木等资源,需要按照空间概念,合理划分乡村生态景观。为了能让更多人熟知乡土文化,要坚持以保护为主、设计为辅的原则,利用空间要素,使景观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相承接,丰富游客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如基于对空间概念的认知,通过分析对建筑整体结构有明确的判断。以某古村落为例,先了解某古村落的乡村景观,并利用其建筑景观形态,展现某古村落与物质形态的乡土文化之间的联系。某古村落受宗教信仰、气候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非常独特的地理环境,可结合空间结构及村落的气候条件、文化因素等方面,综合规划,以水平见面或垂直见面进行设计,充分展现某古村落景观与不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下的景象,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要满足乡村居民、旅游者休闲娱乐、日常社交活动等功能使用。

结语

我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乡村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构成。因此为了更好地对乡村进行建设,就需要对乡村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和设计。总的来说,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是乡村振兴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对于乡村景观进行设计建设,同时也是对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改善,还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当前,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每个村落的地理以及文化各不相同,进行规划设计时应从每个村落的实际出发,做好景观整体的系统规划,并对村子的特色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将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运用其中,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英.生态视域下乡村景观规划[J].环境工程,2021,39(2):1.

[2]龚岱辰.乡村振兴视域下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0(20):35-36.

[3]卢渊,王佳星.乡村景观的共生与发展[J].大众文艺,2020(3):263-264.

[4]毛小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0(1):28-29.

[5]王茗琪.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的思考[J].居舍,2019(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