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基层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缺乏新思路和发展后劲。
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基层中医药人才资源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基层中医药人才资源是保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基层中医药人才资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中医药人才严重不足。基层中医药人才存在留不住、引不来、学历低和老龄化等问题。基层医疗机构所在地大多位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措施薄弱以及经济欠发达、生活水平不高的地方。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就很难引来和留住中医药专精尖人才,而留住的往往都是学历不高、业务水平低的中医药人员。部分中医药人员年龄偏高,他们靠着长期的诊疗经验望闻问切,知识技术缺乏培训更新。还有部分中医药人员因为一段时期内中医药发展的低迷和西医的挤压而该行,虽然国家相继出台的各项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举措,中医药人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西药人员仍存在明显差距。
(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供给不足。在我国中医诊疗技术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疾病预防与诊疗、保健与养生的几大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诸如:疗程长一个疗程动辄几个月,再加上见效慢,这就使得很多病患不愿选择中医治疗。因此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减弱,供给自然会缩水。除此之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医疗资源的不足、人才的匮乏、设施设备短缺、健康服务水平低、健康服务理念不深入等问题更加无法提供切实有效、可及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三)基层民众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不高。近几年,中医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医诊疗技术在大中城市广泛应用,中医药保健养养生到人们的喜爱中医药也正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相比之下基层民众接收中医药的途径较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识不够认可度不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的设置参差不齐,一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设置中医科。有的基层医疗机构虽然设置了中医科,但其标准化建设尚有诸多不足,人才队伍、诊疗室、医疗设备、服务环境等尚需投资建设。因此,中医药服务的宣传传播就没有坚实的依托,这必然导致基层民众对中医药了解不全不深。基层民众对中医药服务认可度不高,还与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也有很大关系,基层中医药专业人才少,缺少医术精湛的中医专家,一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层次。
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体系,保证有效投入
1.创新思路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医药体系。充分发挥区县级中医医院作为辖区内基层中医药带头作用,建成区县级中医医疗中心,全面推行中医疗机构五个全科(中医经典、中医外治、中医康复、中医治未病和中医护理全科化)化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县级中医医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筹建中医药特色村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创新系统性规模化复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探索中医医疗联合体,实现中医药优质资源在基层有效配置。
2.切实将基层中医药政策措施落实落细。编办、人社、卫健等部门要统筹协调、贯彻落实中医药机构改革要求,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稳妥可靠的基层中医药发展规划,将各级对中医药管理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置情况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质量评估监管,建立完善中医药发展规划监督评价机制,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
(二)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激发创新动力。
1.创新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中医药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要把现有的中医药人才守住。在推进薪酬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二是要大量引进中医药人才。采取灵活务实的方法,提供优厚的措施和政策,吸收更多的中医药人才。三是要多方式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要通过与医学(中医药)院校合作,逐步建立医院学校合作的多元模式,培育中医药专业人才。
2.创新优化人才配置和使用机制。一是填补现有空闲编织,并适当增加中医药编制。二是加强城市和农村中医药人才交流。利用组建医共体(医联体)发展契机,城市里医共体牵头中医医院要成立中医药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向薄弱乡镇卫生院派驻院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
3.不断改善基层中医药人员生存发展环境。一是实行“一类供给,二类管理”。明确乡镇卫生院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加大对中医药人员(在编和离退休人员)支出,由政府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补助政策给予保障,切实保证中医药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发展机遇。
(三)创新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和宣传方式,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
1.进一步探索基层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路径。夯实打牢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多路径多模式发展,新建、改造、完善基层中医药文化阵地。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宣传阵地),应包括布局图和宣传展板或宣传画、可触式电子显示屏、电视,设立中医阅读区,布置中药材种植、中医药器具和中药材功效展区,适当增加中医药主题人物3D模型等。
2.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积极探索形式各样行之有效的基层中医药文化活动,创新基层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讲巡讲机制,将群众需要喜爱的中医药文化活动送到群众身边,浓厚基层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基层人民群众在丰富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中接受认可信赖中医药并最终选择中医药服务。
3.创新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出版高质量实用性的中医药文化读物和教材,在活跃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可以助力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试点性开设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组织中医药科普专家走进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互动授课等。
(四)加大基层中医药创新发展力度,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技术和产业水平
1.增强基层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多方式提高基层中医药诊疗技术。在传统中医药领先科目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项目,各级各相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科技、卫生部门要牵头探索适合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政策和管理方式。
2.大力推动中药材种植体系发展,致力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推广一些适应能力强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材的生产种植,精心培育精品药材繁育和生产基地,提高道地药材质量。不断拓展中药材产业链条,致力于中医药材加工业的发展。
3.培育促进“中医药+”跨界融合发展,寻求基层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农村丰富自然资源的优势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健康养生、文化旅游、文化科普与药材种植的组合效应,寻求基层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点。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服务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全力发挥基层中医药惠民优势。
作者简介:
张妮妮(1981.01-),女,汉族,山东即墨人,就职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职称,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王友方(1977.10-),男,汉族,山东五莲人,就职于日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事业管理七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