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纸媒新闻应在采编手法上寻求创新
相比新媒体,纸媒的优势地位在于传播内容的品质与深度,在于阅读方式上的休闲惬意,这是报纸得以在新媒体时代生存的优势。但是,一份报纸的生命力还是取决于报纸的质量,最终评判者还是读者,如果报纸能够吸引到大量读者的注意力,无疑这份报纸就是一份优秀的报纸。因此,纸媒还需要从了解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着手,在采访、编辑的手法上寻求创新。
传统的纸媒新闻采编,往往中规中矩,重视整体,缺乏个性。在新媒体时代,纸媒可以尝试在表现手法上从平铺型报道转向唯美型报道,应根据采访报道对象和性质的不同,探索新闻采编过程中突出个性化,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有一定的细节,提炼出读者关注的信息,在不影响新闻效果的前提下,能体现出个性化尽量体现出个性化,有细节的应体现出细节,能体现出生活气息要体现出生活气息。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在取得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做好新闻的采集和信息的整理工作,加强对采访的精细化,对稿件进行加工和润色,使新闻作品更加具备人性化、生活化、情感化,努力探究并开发读者的潜在需求,进而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需求,让新闻报道在拥有鲜明的主题的基础上,让读者印象深刻,易于传播,在导向和价值观上有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2纸媒新闻应在深度报道上巩固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常常面对这样一种困惑,针对焦点热点事件,各种报道铺天盖地,观点众口不一,可事实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说得清。例如,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网络媒体全是讨论“保姆该不该杀”,只有少数专业媒体讨论小区里的消防设施是否摆放到位,消防机构是否能及时赶到现场。这时,作为传统媒体的纸媒要减少快餐新闻作品的出现,应发挥并巩固纸媒报道专长—“深度报道”这一传统优势,进而产生权威性的效果。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有透彻的了解,需要对事物的发生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新闻信息的速度也非常快,但是,这些往往都是碎片化的、单方面的甚至是主观上的错误信息,因此新闻报道还需要究其根本,还原其真实的属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需要在第一时间被受众了解,这就需要精心的有组织的策划,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并且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搜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和延伸,争取从中提炼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加强稿件的加工编写,发掘整理出更有深度、主题性强的新闻报道。在报道的过程当中,要组织好采访力量,准备好发稿计划,发稿形式和规模也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够减少纰漏的产生,进而提升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满意度和关注度。
3纸媒新闻应从平民视角深耕细作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报纸主要报道时政类新闻,或者转发上级主流媒体通稿,难以和地方百姓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事实上,时政类新闻恰恰与百姓生活关系联系密切,无论是在“一带一路”大的国际战略背景下,还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统筹城乡发展、东西部经济协作的框架下,时政类新闻越来越多地涉及社会民生和基层民众,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时政类新闻。纸媒时政类新闻要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关注,关键是怎样做,只要策划到位,编辑亲民,主动意识强,对地方实情、群众生活及读者的喜好有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就能从众多新闻事件中捕捉提炼出接地气的、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新闻题材。
新媒体在传递新闻信息时,特别在是传达党和政府的时政信息,虽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在报道时往往少报或者不报,分析也很浅显,鉴于此,纸媒在时事新闻编辑时,必须坚决避免这种现象,要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应该深耕细作,立足地方实情,用读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解读,做好相应的分析报道,做好新闻内容的再加工,为当地群众当好“军师”。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地域接近的新闻更容易产生兴趣,也更容易有认同感。因此,纸媒要赢得受众、获取市场,就必须从平民的视角切入,从众多新闻事件中找到地方百姓关注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雅俗共赏的形式,打造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既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树立地方性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话语权,使主流平面媒体成为引领社会的主流声音。
4纸媒新闻应在促进编读互动上创新
较之新媒体,纸媒更缺乏与服务主体之间进行多方面的互动,而新媒体则有天然的优势。传统的纸媒发展过程中,受众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下,媒体占据了主导性的位置,内容都是由媒体决定,容易忽略读者的感受,读者缺少更多的主动权。在当今形势下,必须创新纸媒办报思路和举措,在媒体和服务主体之间搭建交流互动的桥梁和平台。那么,纸媒如何才能够让读者对报纸新闻报道和栏目更有兴趣,促进编读互动呢,这就需要报纸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增加新的服务功能,转变一些单向性的传播方式,强化和受众之间的联系互动。
报纸虽然不能够像新媒体一样达到及时性与丰富性的互动效果,但报纸同样可以赋予新媒体时代下读者一定的编辑自主权,进而达到丰富的双向沟通效果,而这种效果的实现,无疑就需要办报者着力创造有效条件,促进报纸编辑自身与读者之间产生一系列的交流互动。例如在报纸某些版面和板块设计“读者天地”“读者来信”“读者论坛”等,而栏目编辑则可以根据实际对读者进行“回复”,针对读者关注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焦点,进行解读与发表观点,借助这种新型的互动交流模式,能够引领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出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的良性发展局面,而且读者也在互动的过程中增加素质、提升品位,有利于把报纸打造成媒体人与广大读者良性互动的桥梁,让报纸既传播党和声音,又反映百姓的心声。同时,办报形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也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D].2015.
[2] 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J].视听界.201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