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我国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通过逐步建立谈达峰和“1+N”政策体系,包括一项标志性战略部署以及N项国家部委指导性文件,涉及五个重点行业领域包括能源、工业、交通、住建、农业,通过财政扶持、教育支持、科技创新、环保生态等方式进行多方位支撑。“1+N”政策体系,不仅可以优化能源与产业结构,帮助能源和产业绿色化转型,而且还在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种路径,深入推进不同领域行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充分实现各项资源以及信息在不同省市之间的流动与共享。
二 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的关系
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绿色化牵引数字化的双化协同为抓手,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等领域进行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发展。以数字化技术如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作为手段和工具,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要素,以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在各领域的能源供给、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通过感知控制、数字建模、优化决策等方式,实现资源最优利用、助力节能减污降碳,促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是绿色化牵引数字技术升级。以绿色为目标与驱动,围绕能源结构转型、低碳技术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和碳排放精准管理等手段,面向设备智能化升级、过程控制优化、融合协同降碳等具体环节,对数字化传感能力提出普适性要求、对平台应用提出多元化要求,推动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全面绿色化转型。
三 数字化促进低碳生产模式
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我国2020年全面总碳排放相比较1990年增长了382%,能源部门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50%。时至今日,能源部门的碳排放占据了我国碳排放的40%以上。因此,对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低碳的能源产业,降低能源消耗。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是推动产业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也成为推动能源行业变革、产业行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既是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数字化将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工具。
(1) 能源生产结构高效绿色转型
立足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资源特征,通过数字技术促进化石能源的高效开采、加工,各类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发电与系统运行,是双化协同的直接体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燃煤电厂升级智慧电厂。智慧电厂通过先进技术与传统电力生产高度融合,实现更加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目标,解决了传统电厂的信息孤岛、数据不通、数据质量低下等问题,发电厂通过智能化监控、操作级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数字建模、自动拟合、数字孪生等方式,确定电厂最优运行方式,降低单位产能能耗,对生产流程的排放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对搞排放环节进行只能控制及优化,实现传统发电厂向智慧电厂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数字化技术毋庸置疑是可再生能源高效发电的重要引擎,更是调节新能源发电间断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征的有校手段。新能源发电基于大数据平台、物联网、云计算、机器学习及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选址建站和生产,并通过收集分析风、光等新能源资源实时及大数据监测,智能安排发电时间及时长,提升电站运行安全水平及发电效率。同时,在运维过程中将系统数据进行集中收集、存储、处理、分发,实现系能源电站的只能巡检、异常排查等智能化运维手段的应用。此外,以多能融合信息系统为多能源的运行优化提供支撑,进一步推动多源协同、多能互补、供需互动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有效助推能源结构绿色发展。
数字技术阻力智慧水电建设与运营。水力发电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力供给之一,数字水电技术在推动水利水电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对水力发电智慧化、绿色化的进一步要求,行业已经开展从数字水电向智慧水电的探索。智慧水电是以数字水电为基础,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通过实时传输、全面感知、智能技术等方式,建立起数字孪生的水电大坝系统,可推动水电站的高校运行。
(2) 能源存储模式灵活协同发展
伴随“风光水火储”和“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大力推进,储能将成为必备环节,其在优化电网、削峰填谷、提高电能质量等方面都可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配合储能技术,建成储能系统站内协同、站间协同、站网协同等模式,满足储能综合应用、智能协同、精细管理以及全场景应用,成为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支柱。
区块链技术助推“共享储能”新模式。目前,已有大量政策支持鼓励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租赁、购买储能电站服务,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且独立共享储能可作为单一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利用区块链技术所独有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去信任等特性,符合当下共享储能的需求。区块链的这些特性与分布式储能有很高的耦合适配性,采用“区块链+共享储能”的方案,一方面可以促进清洁能源转型,提高系能源设备的装机容量,增加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共享储能新生态,在智慧能源体系中真正发挥出重要的调节作用。
数字技术赋能储能方案智慧运行。“智慧储能”指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型储能方案,其围绕安全、智能、高效的智慧设计理念,结合了电池层面的安全冗余、设备层面智能充放电的主动防护、应用层面的能源管理、节能改造和提高电能质量等,演进而来的创新储能模式。通过在电力系统中增加存储环节,这种储能技术使得原本“刚性”的实时平衡电力系统变得“柔性”,能够抑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使得能源系统变得稳定、灵活、可调节,增加能源交易的自由度。智慧储能系统通过促进储能系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管控储能系统,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高储能系统自动化运维程度,发挥储能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多样性作用。在需求侧,智慧储能主动协助平衡电力系统功率变化自适应调控时间、调控额度、调控次数等,实现发电曲线与负荷曲线间的快速动态匹配。
数字技术优化改善电池管理功能。电池管理系统主要作用是对各个储能电池单元能耗管理及维护,从安全性、耐久性、可靠性方面防止电池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实时监控电池状态,从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在电动车领域,通过传感器对电池的电流、电压、温度等进行实时管理监控,电池管理系统还进行电池均衡管理、漏电管理、容量管理、电池健康管理等,根据电池的电流、电压以及温度等,可以使用算法控制输出,控制最佳电流的充电模式,从而获得最优行驶里程,实现电池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延长使用寿命。
(3) 助力打造结构极优的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绿色发展挑战,它位于能源消费的末端,其碳排放量约占总量的10%。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深入,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行业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比例预计回保持上升势头。大量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充分释放节能降碳潜力。
车辆电气化。数字化技术将促进充电基础设施网联化,通过资源闲置情况、充电桩类型、电力资费等信息,为用户自主选择所需充电资源提供条件,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便捷性。利用通信技术与信息交互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交互,协助实现“削峰填谷”,并完成电力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数字化、智能化充电模式将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通过交通工具的电气化,推动能源清洁化替代,为实现交通行业绿色化转型奠定基础。
车辆智能化。基于智能化、自动化、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等技术,可实现绿波通行引导、并线辅助、编队行驶、生态路径规划等智能驾驶功能,辅助规避突发事件或恶劣路况带来的急加减速、无效怠速等,有效降低驾驶能量消耗。车辆可通过车联网技术,从平台或者路侧设备获取交通等状态信息和道路状态信息,再结合自身速度、驾驶目的地等信息,向司机提供行驶速度建议、变换车道规划等辅助驾驶信息,从而减少车辆驾驶的启停顿挫、优化车道变换策略等,实现节能降碳的效果。
车路协同。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等,实施全方位车路、车车实时信息交互,在全时空动态信息融合和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开展道路协同管理以及车辆主动安全控制,从而建立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的道路交通系统。面向未来的交通需求,为了解决车辆混行、复杂路况、极端天气等问题,采用车路协同可以保障车辆道路协同管理以及车辆主动安全性控制,全方位保障实施车路、车车实时动态的信息交互,从而保证交通安全、提升通行效率。
总结:数字化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基调,通过数字化促进绿色低碳化发展,不仅可以优化能源与产业结构,而且还能够探索碳达峰的多种路径,提供了更多的产业发展方案。在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开展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智能化管控效果,也与绿色化发展深度契合,数字技术向多领域融通,实现关键资源的跨地域、跨系统的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