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评价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推拿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医院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间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人工手法牵引、强化疾病教育等,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腰椎功能JOA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炎症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4(IL-4)与白细胞介素-10(IL-1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腰椎活动度情况,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炎症反应,短时间内强化腰椎功能,值得推广。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该病症的主要原因是腰椎结构改变而压迫马尾神经、腰骶神经根等,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腰椎活动功能受限以及剧烈疼痛等[1]。在西医治疗中,主要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该病症,包括牵引治疗以及口服用药等,但是存在疗程长、易反复等不良问题。近些年传统中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针灸具有方式多样、便于临床操作等优点,可以与其他中医治疗方法灵活搭配;推拿则可以加快人体生物力学上的力矩改变,恢复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2]。现为深入分析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本次研究中以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详细报道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间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1例,男/女=19/12,年龄38-57岁,平均为(47.35±5.70)岁。对照组患者31例,男/女=17/14,年龄35-61岁,平均为(47.28±5.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满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包括:①有慢性腰部疼痛史、腰痛或下肢放射痛呈典型腰骶神经根区域分布;②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椎管受压程度等;③体征明显,伴有腰椎弯曲以及活动功能受限,直腿抬高试验显示阳性。(2)患者年龄大于等于18周岁;(3)对各种治疗方案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或者精神疾病患者;同时接受其他疾病手术治疗患者;有腰部手术治疗史或者对临床治疗方法不耐受患者;(3)伴有其他腰椎系统疾病,如感染、骨质疏松等;(4)妊娠期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采用人工手法牵引,固定患者骨盆与胸部后,通过间断牵引方法,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调整牵引床,包括患者耐受力、肌腱与韧带承受力等。一般设置参数为:设置频率50Hz,输入空滤70~90VA,2min/次,1次/天。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健康教育,如纠正不良坐姿、阐述睡卧硬板床的重要性等。本组患者共接受为期14天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在西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接受中医针灸推拿治疗,针灸治疗方案为:患者俯卧位,取两侧气海俞次、大肠俞次、关元俞次、膀胱俞次及小肠俞次,一侧5穴为进针点,再以内排上下两个相邻进针点的中点分别向外侧间隔0.5cm为进针点,一侧4穴,一侧腰部扎2排,共9针。取75mm×0.45mm毫针,针尖达L3-S2骨面,泻法施针,得气后在毫针间用棉布垫满,不留空隙。针柄插入5个医用艾条,内排放置在膀胱俞次、关元俞次、气海俞次,外派艾条放置在内排相邻艾条之间。针灸治疗1次/日,一周为一个疗程,共接受2周治疗。

推拿手法为:(1)疏通经络。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㨰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施术5分钟,以腰为核心;之后采用相同方法在患侧臀部、下肢后外侧施术,约5分钟。(2)行气活血。取俯卧位,医师站于一侧,以肘尖点压腰阳关、肾盂以及委中等穴位,横擦腰骶部直至头透热。(3)解痉止痛。取俯卧位,医师采用弹拨、按揉等方法在腰臀部位与患者后下肢施术,7-10min/次。(4)调节关节。取俯侧卧位,医师以腰部斜扳法左右各一次,调整关节紊乱等症状。推拿手法的每次治疗时间约为30分钟,1次/天,其治疗疗程与针灸相同。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评价,判定标准为:(1)显著改善。患者疼痛问题消失,检测结果显示腰部功能恢复正常,且直腿抬高大于70°;(2)一般缓解。患者疼痛问题缓解,腰部与腿部的活动能力增强;(3)无效。未达到上述效果。

在患者腰椎功能评价中,采用JOA评分量表,该量表总分29分,得分越高提示腰椎功能越满意。详细统计本组患者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包括前屈(0-80°)、后伸(0-25°)以及左右旋转等(0-45°)。在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检测中,取空腹静脉血,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IL-4与IL-10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软件,其中的计数资料用卡方值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用“x̄±s”表示,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资料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n)

31.png

2.2患者腰椎功能变化

根据两组患者JOA评分,发现干预后患者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资料见表2。

表2 腰椎功能评分(分)

32.png

2.3腰椎活动度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后,腰椎活动度显著改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资料见表3。

表3 腰椎活动度(°)

33.png

2.4血清炎症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IL-4与IL-10指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资料见表4。

表4 血清炎症指标(pg/mL)

34.png

3.讨论

目前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不断提升,而因为常规治疗方法疗效不满意,西医治疗方法采用纠正姿势以及开展日常训练以及牵引治疗等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病变位置组织器官功能异常问题。但是临床治疗经验显示,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诸多弊端,一直存在疗效不稳定、治疗周期长等问题,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因此越来越多学者开始探索中医在本病症治疗中的合理性。传统中医理念中,腰痛病的范围广阔,是指因外感、内伤与挫伤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其中外感会导致经脉受损而影响气血循环,导致“脉道失于流利”;内伤则代表脏器功能衰竭,而引发“正气不足”问题,造成病理产物聚集;闪挫是指经脉血络损伤或血脉失于通畅,影响正常血脉津液分布[3]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伴有局部炎症反应,这也是造成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一种有效消除炎症、改善临床体征的治疗方法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可行性,首先从取穴依据上来看,腰椎旁直刺进针区域具有丰富的神经血管,采用针灸治疗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深层肌的紧张状态,有助于减轻甚至消除因为神经卡压造成的下肢放射疼痛问题。从经筋理论来看,在膀胱俞次在骶髂关节中份下缘,小肠俞次位于骶髂关节背侧面上份处,关元俞次约平第五腰椎横突处,其深层有腰神经丛,L4-5椎体附近有髂腰韧带可增强关节间连接,并代偿一部分棘上韧带的力量,受到本病症的影响,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失代偿问题,因此针灸治疗中可在关元俞次找到病灶点;气海俞次在第三腰椎棘突下,通过针灸治疗的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疼痛等表现。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JOA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提示该治疗方法有效具有可行性。究其原因可能为:针灸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梳理病变经络,也能达到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通过局部针刺治疗的方法直至骨面,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4]。同时推拿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常见方法,从作用机制来看,通过推拿可以达到消炎抗肿、改善肌肉痉挛的效果,同时通过推拿手法可以纠正腰椎脊柱的力学失衡问题,有助于患者腰背伸肌功能改善,改善功能障碍,还具有安全易行且经济简单等优点。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选择气海、大肠俞、关元俞次、膀胱俞次及小肠俞次等穴位,采用针灸治疗后可以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其中气海穴针灸治疗可以改善四肢乏力、腰痛等病症。大肠俞是治疗腰腿痛要穴,对于腰脊疼痛等病症有重要意义。关元俞主治腹胀腹泻与腰骶痛等病症,常用于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针灸后可达到调理下焦、培补元气的功能。膀胱俞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文献记载表明针灸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治风劳腰脊痛”的治疗效果。小肠俞也具有治疗腰骶痛的功效。

根据本文对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数据差异显著(P<0.05),并且根据表3的各项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腰椎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以认为,在该病症治疗中,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中医将人视为整体,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椎间盘节段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是导致临床疗效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次治疗中通过扩大针刺面积以及温针灸的方法有助于改善该病症的内环境,在消除局部炎症反应的同时可以增强局部血运,加快患者腰椎间盘系统恢复功能。同时在针刺中,医师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可以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并且配合温针灸,有助于达到温经散寒的功效,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本文所采取的推拿治疗方法纠正因为人体力学改变而造成的肌肉力量失衡问题,通过连续、长期的手法推拿,可以缓解肌肉痉挛问题,保证了治疗效果。并且采用推拉的治疗方法可以维持脊柱力学状态平衡,其治疗效果满意,保证了患者依从性。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血清炎症指标有重要意义,表4的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IL-4与IL-10分别为(10.81±1.56)pg/mL、(11.26±1.05)pg/mL,各项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炎症反应是评价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而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减少气血不畅、经络堵塞等问题,消除炎症机制,通过针灸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强化人体免疫力,因此在临床上能够达到消除炎症反应的目标。同时在骨科疾病治疗中,推拿具有改善肌肉痉挛、抗炎消肿以及松解粘连等多方面的功能,该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与基质细胞分泌,可以达到调控促炎因子的治疗效果,进而发挥满意的消炎作用,这也可能是观察组患者血清炎症水平低于观察组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炎性反应问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郝育秋.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11):118-120.

[2]李辉.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06):112-113.

[3]唐云莹.蒙医火针、针灸、推拿配合蒙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2,28(06):18-19.

[4]翟德胜,张欣,刘艳芳,等.针灸推拿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2,6(12):82-85.

[5]王麒凯,王珺,璩成彧,等.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