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DOI: 10.12721/ccn.2023.157264, PDF, 下载: 188  浏览: 1906 
作者: 袁欢
作者单位: 营山县带河完全小学校,637700
关键词: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策略
摘要: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不仅契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契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此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和分层评价,从而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达成符合自己水平的学习目标,都能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提升。本文论述了初中体育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实施措施,以供相关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传授基本体育知识的课程,其功能不仅在于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是,无论其价值如何,我们都应从学生的主体入手,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了解学生,合理分层

分层教学突破了以往“无差别化”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和参与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而要想让分层科学合理,教师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在进行动作示范或讲解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使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加强巡视,观察每个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从中发现共性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实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教师还要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了解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运动习惯、体育锻炼的频率等,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体育运动的态度等,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分层,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学习能力,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展开合理的分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身体素质好,体育基础好;B层次的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基础良好;C层次的学生身体素质较为薄弱,体育基础较为欠缺,而且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足。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学到适合自己的内容,都能获得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这就决定了分层并不是固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层次,保障分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尊重差异,分层备课

备课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结合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做好课前预设,在课堂教学时才能事半功倍,将体育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教师首先要为全体学生制定“双基”目标,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为A层次的学生制定发展性的目标,鼓励他们超越自我,向更专业的体育运动发展;为B层次的学生制定提高性的目标,激发他们体育运动的潜力,提升体育运动水平;为C层次的学制定最基础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因材施教,分层授课

分层教学的重点是分层授课,体育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层授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体育教学往往被认为是只有在室外才能实现的,其实不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学也可以走上信息化的道路。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助力体育的分层教学,在班级内建立体育学习平台,把体育课堂所要教授的内容按照基础、强化、提高的层次制作成微课,上传到体育学习平台中,用微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体育技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观看和学习,给全体学生都创造提升的机会。体育教师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让学生在新鲜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体育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的练习目标,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稍大的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耐力水平,让学生突破自身体力限制;对于B层次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较小的训练,让学生先适应普通强度的运动量,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这些学生的运动强度,使其向A层次的学生靠拢、看齐;对于C层次的学生,只需要为他们安排一些易于完成的基础性训练,重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当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为其进行示范讲解或分解示范,鼓励他们进行模仿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自助餐式”的练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所要完成的目标,在完成自己所属层次的目标后,可以选择更高一层次的目标,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提高学生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良好氛围。

四、以生为本,分层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学生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评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单一,只注重结果,轻视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导致学生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难以激发长久的学习兴趣,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执行较高的评价标准,既要考查体育基础,还要注重体育精神和素质;对于B、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放低评价标准,甚至还可以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提升的空间,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加以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开展分层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找到归属感。在评价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体能测试以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为学生的体育学习不断注入动力。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评价的主体,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对自己进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相互对比中,促进自我完善。

五、结语

新时代的体育课堂提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育体与育心相融合。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以及评价的分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小三.略论分层教学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实施[J].成才之路,2010(30):59.

[2]孙学鹏.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