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教育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党的十九大又将乡村振兴上升至国家战略,而乡风文明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对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繁荣乡村的精神文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逆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可见,乡村文明建设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要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作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引言

实现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大的短板仍然是“三农”。为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全面认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充分挖掘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内涵,发现乡村文化价值,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对于提升乡村社会全面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形成良好乡风。

1 农村社区教育及其对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1.1 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不及城镇,达不到农村建设的要求。如果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者说只是纸上谈兵。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充分发挥知识、人才、文化和制度的作用,更有效地提升农民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1.2 农村社区教育可以发挥乡土文化、道德价值的作用,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动力

乡村振兴不止要振兴乡村产业、发展经济,可以深挖乡土文化根脉,增强乡村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乡民奉献乡村、建设乡村的热情和动力。农村社区教育恰好可以从区域文化、乡土文化着手,深挖乡土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提高乡土文化意识,人情乡土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行动上延承文化根脉,实现乡风文明。

2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为此,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虽然在推进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挑战莫过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自身建设不力,对农民的组织力和影响力趋于下降。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呈现出了大规模流动的态势,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生活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对基层党组织的依赖性显著降低。在这种背景下,那些自身建设乏力的基层党组织,动员和影响群众的能力大大减弱。

2.2 道德失范、乡风失序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传统乡村社会有着丰厚的道德文化土壤,父慈子孝、手足情深、邻里和睦、互济相助、勤俭朴实等人伦和人生观念,曾是中国式农民代代相传的道德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现代化取向的社会结构转型步伐不断加快,这一历经千年的道德文化格局在多种力量,如外来文化的碰撞、人口流动性的加剧、农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等的冲击下,正面临着被撕裂、扭曲、侵蚀和消解的危机。在一种适应于现代社会结构的新型乡村道德文化相对稳定地建立起来之前,这势必造成乡村道德生活不同程度的失范和失序。如何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效扭转或缓解这种失范和失序,无疑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

3 农村社区教育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3.1 培育村民进行社区教育的自觉参与意识,提升村民乡风文明建设的意识

从政府到乡村形成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充分营造宣传氛围。政府部门利用电影下乡、宣传页发放、拉波广播等多种形式唤醒村民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利用乡村公用空间、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平台进行宣传社区教育的成功案例;利用大学生村官的亲身走访宣传新思想、新观点、新设备等加强村民自觉参与社区教育的渴望度;还要发挥党员、村干部为村民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赢得村民的信任,强化他们的参与自觉性;利用曾经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向村民宣传社区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通过以上方式和方法,提高村民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搞好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使村民自愿自觉地加入到农村社区教育中来。通过提高村民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和认知度,让村民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称为乡风文明的受益者。

3.2 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乡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和管理队伍,才能加快村民知识化进程,提升村民职业技能,才能培养一批批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没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何谈社区教育,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题的专业技能强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是建设农村社区教育的前提。可以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通过村村联合,乡乡合作,镇镇共生的模式,提高师资队伍的相对数量,扩大师资队伍的规模;可以充分发挥村学校现任教师的作用,通过奖金、休假、发放福利等激励手段,让他们开设夜校或者在闲暇时刻实施社区教育;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机制,吸引一些大学生、技师、行业专家等组成兼职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绝对数量,扩大师资队伍的规模。搞好社区教育还离不开管理队伍。政府部门应该从上下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中心成员包括县级干部、乡镇干部、村委会成员、社区老教师老干部、老英模、专业户、企业家、能工巧匠等。设立管理岗位,制定岗位职责。

3.3 加大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基地设施建设,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区教育经费和基础设施是实施农村社区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是解决经费问题。可以采用“政府、单位、社会、个人”四个方面筹措来解决社区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决农村社区教育经费问题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教育经费正常供给。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出资,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经费的供给,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二是解决基地设施问题。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可以建立社区教育中心,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室、活动室、图书馆、办公室、多功能室等专用场地,配备与教学相匹配的电脑、电视、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等。条件较差的可以共享学校教育资源。

4 结束语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有序的建设,可以从村民道德价值和乡村文化等方面,助力乡村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陈向荣.助推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为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5:18~23.

[3]娄眉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成人学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6: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