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研究
摘要: 思政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华民族上下一心的重要法宝,也是新中国建立及发展的基础。思政工作不仅能够在统一思想认识上发挥作用,还能在社会发展上稳定基础。就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基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已经面临新时代下新问题的冲击。本文聚焦于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育人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多层面、全范围的剖析,通过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分析及科技发展的应用成果,提出笔者的看法与建议,助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性的提升。

引言: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经济基础的不断稳固为社会带来了各种的便利,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学生获取知识的层次和方式也发生极大的变化,这对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是极大的考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战斗法宝,是有着荣耀的历史佐证的。在当前时代的冲击下如何能引导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值得各大高等教育院校教师思考的难题。基于此,正视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意义,实现思政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合,才能确保思政教育中“育人”教育成果的不断提升。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研究的重要性概述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在切实履行其社会职责及社会属性方法都是“用于创新”的存在。无论是抗战时期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革命,还是建设年代广大知识分子扎根基层,都是思政教育影响下高等院校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正是由于高等院校在“育人”方面孜孜不倦的做法,才统一中华民族的正确思想,才确保中华民族从“站起啦、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过程的阶段性及持续性。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高等院校自然不能“置身事外”,应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探索,在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中不断寻求突破,为人才的培养理清教学管理机制,才能确保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研究控制要点

在新时代的新变化下,“文化自信”成为社会的高频词汇,学习文化、理解文化、运用文化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普及的“主旋律”。而思政教育作为文化的一种,如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面就成为高等院校提升的一大要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及教师群体中的“文化自信”,使思政教育文化得到深化发展,并发挥出最大的成效。以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在高等院校的传播为例: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先进文化和进步精神的表现,红色文化蕴含着浓重的革命精神和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现阶段我国所坚持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态度,虽然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教育层面来看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近年来各类以公众身份为掩护别有用心之人在互联网上的大肆渲染,使中华民族迎来思想上的冲击。而“红色文化”作为久经历史的考验,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资源就成为值得依仗的存在。对于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养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思政教育文化的传播也应当紧扣这一主题,采取有力的举措,使高等院校学生和教师切实感受到思政教育对于自身的优势和好处。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礼”,树立正确价值观及价值理念,达到“成才先成人”的目的[1]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优化举措

(一)增强专业素质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第一要义就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新时代的形势下,思政课程的内容不断增加,其视域也更加开阔。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思政教育的开展唯有不断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性素质,才能确保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活动成效的扩大。总体来看,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政教育专职教师应当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以《新时代习近平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重点,在不断强化个人理解的同时,结合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立足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属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觉悟,强化其政治意识和政治站位,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筑梦人”的存在。将思政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结合,不断优化其育人思想及育人举措,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成果[2]

(二)应用信息技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构建现代化信息社会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显著标志。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理念及行为模式越来越受到信息资讯的影响,而这其中不乏某些与思政教育中心思想相悖的信息资讯。面临着学生兴趣点的“转移”,现阶段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载体也应当不断“拓展”。将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以信息化技术的方式进行,将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应用于自身的成长活动。具体而言,可以选取思政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时间节点、历史事件、重点人物等),应用信息技术将其“另类”呈现,例如现阶段在互联网中热度居高不下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动画作品就将思政教育以动画的形式展开,并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强化了思政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深化了思政教育的开展成效,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称赞[3]

(三)转变教育思想

一直以来,受制于思政教育“严肃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多采取由思政教育专职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以其所取得的成效来看,确实在思政教育与“育人”理念相融合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影响。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成为教育事业开展的主流思想。基于此,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学生个性的影响,在形式上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前期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阅读了解,使学生前期先建立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在课程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再邀请学生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阐述,最后再由思政教育教师“统一”思想认识。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契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的范畴,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育人实践的开展应当打破传统思想,立足于教育理念,通过方法及形式的创新,不断增强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工作准则。

参考文献:

[1]刘向,陈烨,冉宁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排球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00(003):169.

[2]颜新跃.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037(001):98-102,111.

[3]朱佳雯.国际农业合作视野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0,v.41(10):241-242.

作者简介:田恬(1998-),女,籍贯:四川成都,学历:本科,助教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