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军气象海洋保障体系
按照统一指挥原则,美军联合作战气象海洋保障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级:
1.战区司令部
目前,美军战区级作战指挥由11大司令部构成,其中包括6个战区总部(太平洋总部、欧洲总部、北方总部、南方总部、非洲总部、中央总部)和5个职能司令部(特种作战司令部、战略司令部、运输司令部、网络空间司令部、太空司令部)。根据美军联合条令规定,战区司令部的作战指挥官负责指挥责任区范围所有气象海洋资源,并指定高级气象海洋军官,作为其气象海洋事务参谋,负责总体协调责任区内各类气象海洋保障行动。
2.联合部队司令部
在美军6个战区司令部以下,战时设立联合部队司令部。根据美军联合条令规定,联合部队司令部的联合指挥官,负责指挥和协调联合作战行动气象海洋资源,经高级气象海洋军官推荐,任命联合气象海洋参谋,负责提供作战计划制定、兵力部署和运用的气象海洋保障支援。
3.联合气象海洋协调部门
联合气象海洋协调部门是联合部队牵头组织协调气象海洋保障的机构。该组织为非常设机构,战时可以针对不同的作战任务、作战区域、保障对象等现实情况,经高级气象海洋军官与联合气象海洋军官推荐,由联合部队指挥官在所有参加气象海洋保障的部队与机构中指定。联合气象海洋协调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承担主要的气象海洋保障任务,为联合部队提供气象海洋保障直接支援,牵头协调所有参加气象海洋保障的部队与机构,解决气象海洋保障中的问题困难。
4.气象海洋保障支援共同体
气象海洋保障支援共同体是指参加联合作战气象海洋保障部队和机构的统称,主要包括:美军各军种各级气象海洋保障部门、美盟军气象海洋保障部门、地方气象部门,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如院校、私营机构气象海洋部门等。美军联合作战气象海洋保障体系既相对固定,保持与作战指挥相一致的四个层级,又非常灵活,第三层级担负直接保障的协调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样式进行针对性调整,比如以空军为主的联合作战行动可由空军气象部门牵头,以海军为主的行动则由海军海洋部门牵头。
二、美军气象海洋保障原则
2018年1月1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了最新版的《联合作战出版物(JP) 3-59气象海洋行动》,直接指出,几乎没有军事活动,包括敌方的行动,是不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忽视自然环境的作用,将给作战带来消极的影响,包括精心筹划实施的具体战术行动,也不能例外。在作战行动当中,指挥官及时获取气象海洋情报并能够充分运用,对夺取作战优势权是至关重要的。气象海洋情报与作战行动的有效融合,可以为联合部队提供对于敌方的决定性优势。
目前美国国防部确定的气象海洋保障宗旨为:通过规避和利用天气,保障部队作战行动的安全和有效。美军认为,联合气象海洋保障对于获取作战优势至关重要,将各类气象海洋信息完整、全面地运用于联合作战,可为空中、地面、海上、空间和特种作战部队提供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高于敌方的优势。高效的气象海洋保障行动必须贯彻四个原则:①准确原则。气象海洋情报必须相当准确。不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带来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削弱战备水平,破坏任务的成功实施。②一致原则。所有气象海洋保障部门和人员都要在“同一行动、同一预报”的构想下实施保障,确保向各级作战部队发送一致的气象海洋保障信息。③相关原则。在气象海洋保障中,不要提供作用极小或不重要的气象海洋信息,这样会给决策者带来额外负担。气象海洋信息必须直接关联作战行动,这样更加有助于任务完成,有益于联合部队指挥官掌握作战环境对己方和敌方能力的影响。④及时原则。环境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有用的气象海洋数据和信息往往极具变化性,必须建立可靠通信链接,迅速处理和分发最新数据,及时融入作战计划和实施过程。可以看出,美军高度重视气象海洋保障工作,其各类气象海洋信息与联合作战行动实现了高度融合,并能够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加以应用。
三、美军气象海洋保障能力分析对比
(一)战场感知能力
美军通过陆基、海基、空基、天基等一系列气象海洋观探测系统,具备了战场立体感知能力。①陆基探测。美军在其全球基地和机场均部署有先进的气象观探测设备,同时借助盟军的全球地面气象观测网络,具备获取全球范围内主要区域温压湿风等常规气象要素和雷暴、强降水等危险天气的能力。②海基探测。美军主要利用军民双方的海洋站、船舶观测和海洋浮标等组成的探测网,实现全球范围的海洋环境探测,能够有效监测预警海上雷暴、对流云团等危险天气的发生发展。③空基探测。美军拥有多型气象侦察飞机,如进行飓风侦察的WC-130J型气象飞机,承担气象侦察和研究任务的WB-57F型气象飞机、Mark系列无人气象探测飞机。此外,美军还在“捕食者”等无人机上加装综合气象传感器,收集和传输对美军联合作战至关重要的战场气象信息。④天基探测。目前美军拥有全球最多的军事气象卫星,并配以战略、战区和战术三个层次现代化卫星接收处理装备,实现了卫星探测资料获取、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较好地满足了美军联合作战对全球和局地天气资料的需求。较美军而言,我军目前基本建立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陆基、空基和天基多种探测手段互补的立体战场气象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特别是在境内陆地区域,通过部署气象观测站、高空探测站、气象雷达站等,基本实现了对我方机场和近海区域的小尺度、无缝隙立体气象监测能力。但是,陆地区域仍存在不少监测盲区,而在海区,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主监测能力,依托空基、天基的自主监测能力也非常有限,主要限于本土及周边区域,无法辐射远海、覆盖全球。
(二)信息传输能力
为适应联合作战气象海洋保障需求,美军不断加强以卫星通信和战术型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为主的传输手段建设,实现了美各军种间、各层次间、与C4I系统间纵向和横向信息的安全、快捷、有效传输,保证了所有气象海洋保障部队以及各军种作战指挥控制部队能够无缝隙地共享原始资料和气象海洋保障产品。目前,美军的作战气象海洋中队和战斗气象海洋分队,均具备与指挥控制系统链接能力及与保障对象间的便捷沟通能力,能够较为安全、及时、有效地传递气象海洋信息。近年来,我军不断加快气象传输网络建设,通过多种手段建立了一整套支撑全体系气象信息流转和运行的气象保障信息综合网络,形成了作战气象信息网状辐射、实时共享的采集、传输、制作和发布能力。但总的看,我军与美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通信传输覆盖范围有限;信道速率慢,大数据、高容量气象信息无法共享;机动通信手段少,战时难以应急接替。
(三)预报制作能力
美军具有全球大尺度、战区中尺度和战场战斗尺度业务化气象海洋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预报时空无缝化、制作中心化、产品定量化,具备了对全球各战区作战提供较强气象海洋预报的能力。其中,全球尺度大气数值预报系统可提供1~7天的大气状况分析和预报产品,每天提供约50多万个气象海洋图、分析和预报产品,以及各军种战区中尺度数值气象海洋预报所需背景资料。我军的预报制作能力提升很快,与美军的全球模式数值预报水平接近,但还存在运算能力不强、定制预报产品不够丰富、精细化程度不高等不足。
(四)辅助决策能力
美军高度重视气象海洋环境对作战行动的影响,研制装备了能与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相融合的多种类型自动化气象海洋保障决策辅助系统,将气象海洋信息与作战任务、系统和平台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了联合作战决策能力。相比而言,我军在气象海洋环境对武器装备影响评估方面起步较晚,气象保障决策支持融入指挥控制体系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定量化、智能化水平不高。
参考文献
[1] Navy Climate Change Roadmap,21 May 2010.
[2] U.S.Army.2013 Weapon Systems Handbook.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