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载体研究起源于1988年,第一次出现这一论述就是以有效运用为切入点的,列举了十种在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有效的载体形式,通过实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而后载体的有效运用问题就很少被作为直接切入点进行研究,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问题开始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载体有效运用的理路、有效运用的困境以及有效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具体载体的有效运用问题,如手机载体、网络载体、微博载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得到有效运用。除此之外,一系列关于"有效载体"的研究也在实质上表明研究者们对载体有效性的重视,它们主要是对单个或多个载体的有效性及有效性实现进行论述,这类研究还处于分散研究阶段,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体系。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最广泛的教育场所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土壤。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载体运用理论、特别是载体的有效运用研究尚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具体表现为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层次有待提升以及未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作用的问题虽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继续丰富载体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机遇。
(二)国外研究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必然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作为教育人民思想品德和行为的一种手段而存在,促使人们象着正确的社会方向发展,不只是在中国,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明确的、单独的概念,但是这并不表明它们没有相似概念的渗透,他们只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和理念渗透在其他有关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性和实用性也非常强。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称谓不一,对最终的教育目的是毋庸置疑的。美国、法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英国加拿大称之为"政治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时间"等等。通过这些"公民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进行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国外对于高校载体有效性的论述并不是很多。美国虽然提倡文化的多样性,但实质上它们是非常在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虽然我国和美国在思想政治的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但是载体却又很多共性,并且存在的问题也会存在共同性,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一)概念
1、载体
载体是指能载带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种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常量物质。在气态物质的分离过程中也称为载气。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如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载体,顾名思义作为承载两个事物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纽带。承载性是它的最本质的特征。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在高校内,通过高校这个平台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更好的沟通,是高校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输出的一种手段。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管理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这些形式根据高校的发展还将不断创新更新。
4、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宏观以及微观层面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以及条件和要素作出不断地调整。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成正比的。
(二)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性的重要性
1、是教育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是需要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中间的载体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这四个要素中的一部分,虽然它的分量不是很重,但是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媒介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如果教育者选用的载体与教育内容不适应甚至是选用了错误载体时,教育任务或目标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导致载体的无效性。因此,选择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自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正确利用是教育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2、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教育内容
教育者要想把教育内容输送给受教育者,不可能凭空传递,都是要通过一定形式和手段。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此之间就作为这种形式和手段出现。思想政治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要素之一,当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碰撞时,就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融合,从而使其有效性可以完美发挥。另外学校通过显性载体与隐形载体的结合,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做一个全面的教育包括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由于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教育载体,因此教育载体在选择时一定要与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相匹配,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教育内容。
3、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进步
孔子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双向互动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智均属于成熟阶段,已有能力形成成套的理论体系。因此,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断的提出各种问题促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互动的形式。但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他们共同学习进步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对不同载体的使用,使教育者传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了教育内容,高校和教育者也就达到了自身的目的。另一方面,有些教育者对知识的了解并非是全方位的,因此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语言载体、网络载体等手段给老师提出意见或者建议,促进教育者自身的完善。通过载体的使用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学习互动和交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进步达到双倍效果,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摸有效性也会显现出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性的依据
1、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要育人,促进学生个人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字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高校这个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个手段,教育者通过这种载体使用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育者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定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一致,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才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效行、教育载体必须能够承载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够承载教育内容意思就是它必须发挥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传递作用,就是教育者通过载体把教育内容淋漓尽致的输送给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功能就是要能够传递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发挥好承载功能,才能使教育内容被受教育者更好的吸收。当教育载体能承载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性就会体现出来;反之,如果它不能够承载教育者像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内容或者教育信息,它的有效性就不可体现。
3、教育资源的投入要与教育效果的产出呈正相关
"付出就会有回报"。投入的教育资源越多教育效果越好的情况下,思想政治载体才更具有效性;反之,如果一畏的投入,却达不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因此,要减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消耗,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更好更有效的利用,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无限的教育效果。使其发挥载体的有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高校有效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载体的环境比较单一环境的
很多高校对于载体的使用比较单一,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的教育环境载体过于单一。所以导致教育者在选用载体时陷入有效性的困局,他们没有更多的条件去选用对于他们的教育内容更有利的载体。高校中的大多数教育者都是以口语为主要载体给教育者传输教育内容,这种载体时课堂很枯燥无味。而受教育者的理论理解能力也很有限所以使教育者的教学成果达不到最佳。其实,高校相对于中学阶段来说,学生存在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而思想政治教育听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很空的概念,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集体实践活动,例如红色思政课堂、革命基地、博物馆等地方使学生能够直观的、近距离的接受教育内容,这样的实践效果远大于教育者嚼碎似得输出。但是,可能由于高校资金不足或者是对于学生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性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方面出现单一的问题。因为高校应该不断完善教育环境,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2、各载体之间联系不够密切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载体的种类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是各个载体之间的联系度还有欠缺。例如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大部分作用的都是显性载体,都是教师的传授,但其实如果可以与隐形载体联系在一起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可以在学校的墙上、教师利用不要的黑板上甚至是食堂的餐桌上都可以放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学习内容,这样无形之中同学们就会吸收这些知识;另外教育者通常使用语言载体为主,但如果需要载体和网络载体相结合的情况下,就可以教育内容更直接地展现在多媒体上,使一些无法呈现的画面直接展现出来。因此这种载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有效。
3、教育者对载体理论运用不足
高校教育过程中很多教育者存在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不重视,在很多教育者看来知识内容怎么传授给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得到即可,这种错误观点就在于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另外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育者他们习惯性的作用比较老式的教育载体,他们不习惯甚至不愿意去接受新的教育载体这就是教育载体很难发挥它的有效性。任何事物是否成功都得经过实践的考验,虽然近年来很多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进行研究,也得到不少研究成果。但是高校教师的不利用或者不当利用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理论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性无法发挥到极致。
(五)提升有效性的措施
1、高校教育环境为载体提供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也对经济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资金注入到载体更新换代中。优化经济环境,加大经济对载体建设的投入,包括对载体升级的投入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推广新载体的投入。如网络作为新兴载体,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还需要加大网络新媒体等载体建设。另外优化文化环境,使人可以自觉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并接受先进文化的承载方式,使得载体可以更易迸发出其运用效果。
2、加强不同载体之间的联系
目前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选用的某种教育载体并不能满足本节课的教育内容或者教育任务,因此达不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教育载体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要加强不同载体之间以及思想政治不同要素之间的协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载体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多种载体的相互用作,例如语言载体和网络载体的结合,不仅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和框架加上语言的分析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好的被吸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情况,采取适合本节课的教育载体,通过教育载体的选用使教育效果达到一个更好的程度。
3、提高教育者素质
提高教育者素质,打造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建立政治素质强、信息素素质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正确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能力,如面对互联网海量思想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及时地把有效信息搜集起来并且传递给受教育者,并具备对思想信息筛选、鉴别以及使用的能力。即将网络上优秀的、健康的思想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让网络载体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与此同时运用先进手段将不良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清除信息以及网络释疑工作阻断不良思想信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冲击,达到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园园.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运用经验研究【J】.求索.2012(10):195-196+175
[2]霍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21(03)
[3]《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李源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性研究【J】.林区教学.2019(07):1-3
作者简介:
田晓萌(1999年—),女,汉族,籍贯:河北邢台市,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