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及防控技术研究现状
摘要: 非洲猪瘟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规定须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当前,非洲猪瘟在我国肆虐,给养猪业带来严重打击,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防控非洲猪瘟最有效手段是生物安全防控。

引言:在养猪产业发展中,由于养殖户安全意识薄弱、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给非洲猪瘟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非洲猪瘟的爆发蔓延,给养猪产业造成重大损失,如果病猪肉销毁处理不当,甚至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这凸现出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非洲猪瘟防控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同行在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借鉴参考。

1流行病学

1.1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包括发病猪和带毒猪,同时感染和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野猪、软蜱也可作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死猪的各种组织、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受到ASFV污染的设施设备及工具、车辆、人员及其装备、器具以及泔水、饲料、猪肉制品、垫料等均可传播ASFV。

1.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非洲猪瘟发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可引起猪群发病;发病和带毒猪的各种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因此可通过接触病猪的分泌物、尿液、粪便以及破溃的皮肤、血液等进行传播;食物传播也是当前非洲猪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非洲猪瘟能够通过软蜱、感染死亡猪、老鼠和鸟类等接触传播。

2现阶段的防控难点

2.1毒力强,死亡率高

该病毒属于结构复杂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的DNA病毒,耐过动物有持续感染现象。该病毒有引起猪的一种广泛出血性高度接触性疫病,最急性和急性型感染死亡率高达100%。

2.2我国养猪量大,调运频繁,病毒流行范围广

我国养猪量占世界养猪量的一半以上。跨市和跨省调运频繁,生猪调运,猪肉调运等,很容易传播病毒。部分运猪的车辆同时也运送饲料,一旦运猪车有病毒,会感染到饲料,也就会感染一个区域的猪场。

2.3生物安全条件不完善

我国还存在一些传统的养猪模式如散养、放养、泔水饲喂等,还有大量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较低,甚至缺乏基本的消毒、隔离等措施,相关从业人员缺乏防控意识和技能。

2.4感染到散毒时间短,难以早期诊断

早期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防控经验及受培训人员,病毒从感染到发病仅仅5~19d,死亡快速。疫情一旦传入,单纯依靠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很难有效防控。

2.5不产生中和抗体,无有效疫苗,无有效药物

目前,非洲猪瘟灭活疫苗不产生中和抗体,没有保护力。弱毒疫苗的安全性比较差,葡萄牙和西班牙用过,但出现了毒力返强的情况,造成很大损失。

3诊断技术

3.1临床诊断

由于非洲猪瘟和其他猪瘟等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症状类似,所以很容易导致误诊。非洲猪瘟发生后,猪高热4d左右才会有临床症状的表现,猪的体温对于前几天来说已经降低不少,处于濒临死亡的状态;身体的一些部位可以看见猪皮肤紫色病斑;部分皮肤出现干性坏死灶,区别于猪瘟的皮肤针状出血;腹腔淋巴结类似于血瘤,明显出现出血性变化,与猪瘟发生后的淋巴结状态不同。通常情况下注射猪瘟疫苗后的猪不会再发生猪瘟,对猪瘟免疫,因此如果出现死亡率高、出血症状急性的传染病出现在注射过猪瘟疫苗的养猪场中,可以初步诊断为非洲猪瘟,排除掉猪瘟,但仍需要实验室来进行更确切的诊断。

3.2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中,最为直接、准确区分猪瘟的操作方法有免疫荧光、动物接种两种试验。抽取发病猪的血液进行备用,再进入实验室进行诊断。免疫荧光试验:制作血涂片或白细胞涂片,切片剖检部位,观测非洲猪瘟的荧光抗体染色反应,发现荧光颗粒即为非洲猪瘟。动物接种试验:将抽取的血液注射到已接种猪瘟疫苗和未注射过疫苗的的猪体内,观察猪的状态变化进行诊断。

4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4.1控制外来生猪的引进

养殖户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引进猪苗、猪种。为了防止引进感染猪瘟的生猪,需要了解全国各地的猪瘟疫情,即使从外地引进了猪苗、种猪,也需要隔离1个月,防止接触原来的猪群。如果出现症状,必须及时联系当地防疫部门全面扑杀和处理。

4.2提倡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

因为认为散养、放养的模式会让猪的口味变好的观念,所以仍然还有许多人用这种方式养猪,但是殊不知这种养殖方式容易让生猪接触到更多的病原体,引发猪瘟,不仅对生猪有危害,被食用后也会对人的安全造成影响,所以必须积极改变养殖方式。在现代化养殖技术中,规模化、集约化一直是核心的要求,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中,猪栏里的猪长期居住,没有迁移,对猪栏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做得不够及时,采用现代养殖模式不仅能够对猪栏进行深度的清洁,还能切断病原体的寄生环境,达到控制病原体的目的。养殖户不仅要认识到集约化养猪的必要,尽量做到在同一个养殖场引进猪苗,从不同地方引入前也需要申报检疫,禁止到非洲猪瘟发生地或高风险地去引进猪苗。

4.3按时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

加强日常消毒工作,给生猪一个健康卫生的环境,从而减少猪群的环境应激,提高猪群的抵抗力。消毒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了解消毒药物适用范围。对于非洲猪瘟来说,戊二醛、次氯酸盐类消毒剂、碘类消毒剂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要科学地使用消毒药物。消毒药虽然可以杀灭环境中的有害病原体,但是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出现药物的残留,长期地使用某一类型的消毒药还会让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因此养殖场在消毒时,尽量选择多种消毒药轮换使用,选用低毒无毒的消毒药物,减少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出现,并且要对进出养殖场的车辆、猪群、饲料等进行消毒。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消毒措施。如果周边出现了非洲猪瘟疫情,还要保持3d1次的频率对养殖场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消毒。为减少病毒微生物的繁殖空间要定期对猪栏进行空栏消毒处理,要对食槽进行定期清洗消毒等,通过日晒的方式彻底消毒有害病原体,空置一段时间再使用。

4.4加强对易感猪群的防控

易感猪群的抵抗力较低,养殖人员应当避免养殖密度过大,制定合理的繁殖计划,对生猪的饲养密度进行严格把控,在防控过程中要对猪舍的环境进行控制,保持猪舍的通风良好,合理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猪舍温度,避免生猪受凉。在饲养过程中还要具有防疫意识,为生猪及时接种疫苗,对其抗体进行全面检查,按照身体状况选择接种疫苗。饲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非洲猪瘟感染生猪,需要立即上报防疫部门并隔离,病猪的尸体需要经过深埋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防止疫情蔓延,治疗过程中要寻找专业的兽医人员,不能只依靠养殖人员的经验对药物进行选择,同时医疗器械要严格按照原则使用,不能二次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结语:非洲猪瘟的爆发对养殖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猪瘟防控工作的推广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对我国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做到各方面的团结协作才能战胜疫情,降低其对生猪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宣传,帮助养殖户以及养殖场更好地了解疫病,提高养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效率,促进生猪养殖行业的进步,确保养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德喜,刘艺.非洲猪瘟防控及复养关键技术[J].畜牧业环境,2019(11):41+50.

[2] 吴培基.基层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11):70.

[3] 文明.养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实用技术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19,40(11):91.

[4] 赵启祖,王琴.非洲猪瘟紧急预防控制技术需求[J].中国兽药杂志,2018,5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