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设计相区别,将教学目标、评估证据置于教学任务设计之前的教育理念,其按照“目标——证据——教学”的逆向思维进行课程内容教学。逆向教学设计,最早产生与美国,是由维金斯和麦克泰格两位学者针对于泰勒目标模式的不足而提出,他们改进了泰勒原理,提出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教学设计弊端
1.过于注重教学过程,忽视目标引领价值
近些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遵循着这样一个模式,首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情况设计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大多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类。根据课文内容预定教学方法,从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通常设计得非常细致,包括教学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预设学生答案,进行小组活动等等,将学生主体地位貌似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细想就会发现,课文的教学几乎永远是识字、阅读、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几个部分。识字教学几乎永远都是多媒体等教学导入,识字教学,识字巩固。教学过程看似精彩纷呈,实则都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以及设计。许多教师都知道现在的课堂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不管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似乎都可以用来小组合作加角色扮演,这是一种畸形的教学设计,教师们考虑的不是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结果是什么,学生是否已经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考虑的都是怎样把这节课上的更“出彩”、更具有现代公认的教学艺术,看上去更“以学生为主体”。
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学习完成之后,是否达成了当初设定的目标呢?是否反思过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与这节课的内容贴切程度,学生实际学习结果是怎样的?该如何验证学生的学习结果?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老师只是将教学目标当成教案编写的一个步骤,将教学评价当成课堂表演,关注课堂 过程更甚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2.过于注重单节内容教学,忽视大单元设计整体性
目前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单元间的整合教学,每个单元由几篇相同主题的课文构成,每个单元都有着类似的主题,这无疑会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整体单元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还是按照以往教学经验,注重单节内容的教学,原因有很多,有些老师认为基础知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些老师不愿意再花时间重新设计单元教学过程。这样一来,其实就失去了教材单元化编制的意义与价值。
二、逆向教学设计三环节
首先,确定学习目标。逆向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首先确立好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设计。可以说,目标是指引更是评估的依据。但是目标也不是随便设置的,需要根据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实际以及学生发展情况做出科学判断。
其次,确定评估证据。在确定好学习目标之后,需要设计本单元教学的评估证据,即学生怎样的表现说明他达到了学习的目标。最后,需要根据设计的评估证据确定学习体验具体的活动。下面将以具体单元教学展示逆向教学法设计思路。
三、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实施路径分析
为探究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笔者选取了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进行逆向教学的整体建构。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中唯一一个运用连环画串联故事情节的单元,由三篇课文构成,分别为《棉花姑娘》、《咕咚》以及《小壁虎借尾巴》。选取的这三篇故事通俗易懂,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写作特点充满童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且每一篇故事的背后都阐明了一个简单易懂的道理或常识,学生通过连环画以及课文对话的感悟理解,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最终能够简单归纳出常识与背后的道理。因此立足于连环画阅读的特点,以逆向教学设计为思路,以基于理解的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模板为基本形式,构建出具体的连环画阅读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思路。
(一)科学确立大单元下的学习目标
在逆向教学设计中,学习目标的设立是首要前提,目标的存在不仅是教学活动、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评价的标杆,更是学生能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正如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正夫所认为“目标是一切教育现象、过程得以形成与实现的基准点”。
1.根据课程标准科学设置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一学段的阅读童话故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任务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听故事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从教学内容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问号”,由《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咕咚》三篇课文构成,其中《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是童话故事,《咕咚》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融合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之中,教育性与童趣并存。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助连环画阅读课文,这是既一年级上册《小蜗牛》这篇课文阅读以后,又一次出现的全文没有注音的连环画课文的阅读。阅读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的重点在于随文识字以及理解故事情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正因如此,连环画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激情,寓教于乐,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根据单元中心概念科学设置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课文编排除了形式上不同于其他单元课文之外,还有一特别之处,在于三篇课文都有着各自的中心概念,即通过故事阅读,图画导入,学生能够理解故事背后所阐明的道理。《棉花姑娘》告诉学生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的害虫;《咕咚》以木瓜掉湖中的声音引起小动物们惊慌逃窜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可盲目跟从;《小壁虎借尾巴》则让学生知道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壁虎尾巴有着再生功能。因此本单元逆向教学也须得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情节来了解这些蕴藏在故事背后的中心思想,让学生知晓每一篇故事的背后都必须要具备中心思想,只有理解才能加以运用,才能让学生尝试运用连环画编一编小故事,学生也能够为每一个编写的小故事明确一个中心思想,这对于学生之后的写话与作文训练也是有着深远的益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与讨论,认真体会中心思想的存在,从而加以理解与运用。
3.全面确立三位一体的学习目标
在小学语文逆向教学设计中,预期的学习结果从三个维度进行确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哪些基础知识,哪些基础能力能够有所提高。(2)理解课文意义。“理解”是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率先强调的逆向教学的重点,他们率先构建了有关“理解”的立体结构:“包括‘横切面’上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六个侧面以及‘纵切面’上的需要理解、掌握和完成的主要内容”[1]“理解”在本单元中指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对于文章意义的理解,可以通过基本问题进行引导。(3)学习迁移与运用,指本单元确定的一个或多个的迁移目标,强调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后可以将单元学习成功应用于生活之中,在实际情景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对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以学情的分析,提炼出连环画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并借助UbD模板进行呈现(见表1)。
表1:连环画单元逆向教学设计预期学习目标
(二)科学确立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体系
评价优先,是逆向教学设计的中心。学习目标确立之后,逆向教学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便是评价体系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证据的设置以及评价标准表征方式的设计。
1.合理设置评估证据。
根据目标,教师们需要思考学生的哪些行为表明他们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评估证据的方式应当呈现多样化,如随堂测验、课堂提问以及开放性任务等等。因此逆向教学设计的评价证据的方式应该包含开放性任务、传统检查证据、自我评估。
2.科学设计评估标准
在设计好评价证据之后,需要用标准化的方式对学生达到的证据以及程度进行统计,在统计时,需要划分不同的评价等级,比如说在传统检查证据上面,随堂测验以等级A、B、C、D来划分,A等级可以得到3个学分,B等级可以得到2个学分,以此类推。在开放性任务上面,也是如此,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合作时,根据小组合作的成果给予不同等级不同学分的肯定,在学期末时加以统计小组学分以及个人学分,根据学分的标准量,可以看出学生学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可以建立小组奖励措施,但是需要注意每个小组都应当获得一个奖项,不管是优秀杰出奖还是有所进步,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动机。通过学分的方式,以显性学分的增长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一方面利于学生自信心与学习兴趣的增长,另一方便也可以将评估结果可视化,给予教师评估学生学习质量一定程度的参考。
3.精准设计评估信效度
效度指所获得的证据以及学生所得到的学分能够准确测出掌握目标的程度。比如说,学生在识字写字时,能够默写全部正确,这就能够推断出学生掌握了这些生字。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以学分论学生的长短,学分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等同于分数,学分的设计是为了使评价证据的结果可视化,从而得知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后续的跟踪辅导,同时学分不是越高越好,只要学分达到了一个标准量,就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标,而不是唯分数论,只追求分数与排名。信度是指所获得的证据是值得信任的,通过大量趋于一致的结果来衡量证据的信度。在进行连环画单元教学时,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评估方式、评估量规的信效度,考虑所涉及的证据是否符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在确立好目标以及评估证据之后,教师就必须开始投入到教学具体活动的设计之中,逆向教学设计中的WHERETO要素具有极其明确和实用的特点,W——明确学生了解单元的学习目标;H——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E1——为学生提供探索、体验、准备和使用能力的机会;R——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表现的机会;T——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计划;O——为最佳教学效果合理组织教与学[1]。结合逆向教学中的WHERETO要素,可以制定连环画单元整体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如表2所示:
四、结语
2022年新版课标已经明确提出将核心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语言应用、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内容,逆向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很好结合四方面要求,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能力。“理解为核、评价优先”的设计理念够很好的帮助传统教学设计弥补缺憾,将表面基础知识学习与深层次的理解学习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双基的同时,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但是逆向教学设计也并没没有缺点,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发现以及调整。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教师更加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每一个堂课,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将学生放置于课堂中心位置,为学生能够更感兴趣更好的学习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威金斯·格兰特,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 闫寒冰,宋雪莲,赖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威金斯·格兰特,杰伊·麦克泰格.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 盛群力,沈祖芸,柳丰,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23.
[3] 孙阳菊. 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教学设计——以“戏剧节项目式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1):55.
作者简介:谢露(1995-),女,汉,江苏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