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方面历史悠久。与西药抗菌药物不同是,中药能够从整体水平发挥抗感染效应,许多药物在抗感染的同时兼有解热、消炎的作用。中国千百年的中(革)药应用实践证明,中(草)药具有的除菌杀毒功效。在临床治疗中对抗生素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用药过程中其不合理的用药现象越来越多,给耐药细菌带来了极大的生长机会,对中药的治疗效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抗菌类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功效,同时很多中药还能够起到消炎解热的功效。但是由于现在很多抗菌类中药都存在着被不合理利用的情况,导致抗菌类中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功效,因此本文就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以及合理应用做出了详细研究,使得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医院在2020~2021年期间共收治的120例抗菌类中药应用情况展开调查,同时对其中不合理应用抗菌类中药的情况做出了详细分析,结合不合理情况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改变中药的使用现状。
1.2方法
针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认识不够、药物的联用不当以及用药剂量不合理等情况,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1.2.1加强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的研究分析
想要确保抗菌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则必须要对抗菌类中药进行深入的认知,这就需要医院能够针对医生定期进行关于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利用鼓励措施来鼓励医生为此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医生能够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让其在给药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具有合理性。
1.2.2对药物的联用给予科学把握
中药联用的临床效果更好,但是联用时如果没有采用合理的方式将会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在对中药进行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联用方案,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注意事项。医院医生在采用中药联用的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中药的药理药性,确保药物联用避开了注意事项,符合使用原则,从而将中药联用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提高抗菌类中药使用的合理性。
1.2.3科学把握抗菌类中药的剂量
在对抗菌类中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着重对患者病情展开研究,将患者病情作为研究依据,确保所使用抗菌类剂量的科学性,使得患者在被治疗的过程中受到药物带来的最小影响,让抗菌类中药作用能够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充分发挥。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全部数据均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当P<0.05的时候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抗菌类中药合理应用措施没有得到正式使用前,医生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人的认识程度、药物联用合理程度、用药剂量恰当程度都处于比较浅的层面,但是当抗菌类中药合理应用措施得到了采用后,抗菌类中药明显得到了合理应用,前后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抗菌类中药合理应用措施实施前后抗菌类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比较(%)
3.讨论
3.1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
充分了解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是抗菌类中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前提,因此医生应加强对抗菌类中药药理及其药性的认识,才能保证抗菌类中药的应用合理,最终实现抗菌类中药的应用价值。文章对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进行分析,以加深医生对其的了解。
3.1.1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抗病毒、解热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抗病毒的作用,疏风散热之功效。在临床上,金银花常用来治疗急性咽炎、胆道感染、风热感冒以及急性扁桃体炎等,如治疗风热感冒时,可使用药方金银花30g、薄荷15g、牛蒡子15g、连翘30g、淡豆豉15g、芦根10g、桔梗15g、生甘草6g、淡竹叶10g以及荆芥12g进行治疗。
3.1.2黄连
黄莲味苦,性寒,具有的抗腹泻、抗溃疡、抗炎、抗病原体以及降血糖的作用。黄连对真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细菌都具有较好的杀灭或者抑制的作用,对因大肠杆菌导致的腹泻也具有较好的对抗作用。临床上黄连常用来治疗温病高热、糖尿病、黄疸以及肺结核等。例如,在治疗湿热泻痢的时候,可用药方黄连10g、大黄6g、白芍20g、黄芩10g、炙甘草5g、槟榔5g、肉桂3g、木香5g、当归10g来治疗。
3.1.3板蓝根
板蓝根味苦、性寒,抗炎、抗病毒以及抗菌的效果较好,具有凉血、消肿、清热解毒以及消斑之功效。临床上,板蓝根广泛应用于温病发斑、咽喉肿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肝炎以及乙型肝炎的治疗。比如说在治疗急性肝炎时,可用药方板蓝根30g、栀子10g、郁金10g、大枣10g、丹参10g以及贯众15g进行治疗。
3.2抗菌类中药的合理应用
当抗菌类中药被使用到临床治疗时,其治疗效果和是否对抗菌类中药进行科学合理使用具有较大关系。由清热药作用原理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这类药物中的大部分对脾胃都会产生伤害,味道偏苦性寒。因此在对抗菌类药物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药物的这一特点,在使用过程中适量加入一些健胃药物,如果是阴虚者服用抗菌类中药则需要在药物中加入一些养阴药物,从而减少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因此为了准确使用抗菌类中药,医生则必须要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药物联用以及药剂用量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病情来合理采用抗菌类中药。
4结语
综上,想要抗菌类药物能够得到合理应用,医生则必须要对中药药理药性和联用合理性进行详细了解,医院有必要采取鼓励措施调动起医务人员对抗菌类中药药理药性的研究积极性,最终达到对抗菌类中药进行合理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利成. 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J]. 2020.8
[2] 王海芳. 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探究[J]. 光明中医, 2020, 35(13):3.
[3] 王晓梅. 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分析及临床合理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9):2.
[4] 陈荣庆. 抗菌类中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9
[5] 刘茂华. 探究抗菌类中药的药性及合理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