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DOI: 10.12721/ccn.2023.157052, PDF, 下载: 156  浏览: 1571 
作者: 贺洪
作者单位: 龙广镇第二中学,552403
关键词: 农村教师;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教育信息化
摘要: 农村教师的师资力量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不平衡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农村地区的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其发展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但使人类的生产模式发生变化,而且使教育与学习模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这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与机会。通过对目前农村中小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剖析,探索农村中小学的发展道路,对于农村中小学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国家对于农村教师校的建设,都会予以扶持,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建设也会逐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这为减少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教育与教育之间的差异,以及为农村的教育与教育带来的新的发展途径。但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最前线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他们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内许多农村地区都有一些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但是在学校中,教师们对其运用的情况并不好。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不会或不愿意使用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第二类仅仅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辅助教育的工具,很难在网路上搜寻与运用资讯;第三类在信息化条件下,主动地运用教学资源,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在其中所占据的比重很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老师需要对自己的信息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提升,从而让自己的学科教学素质和教育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真正地运用信息资源来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由于受到了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前,农村的中小学教师们的信息观念比较薄弱,他们获取、选择和使用这些知识的技能比较低下,同时,他们还不知道该怎样将这些知识和知识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之中。教学方式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一些农村的中学就算有了相关的设备,教师们也不会利用。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运用这些方法,但是他们只是将这些方法进行了浅显的展现,有时候,他们会因为需要的便利而过于依靠教学课件,没有能够做到深度地激发学生对这些方法的探索。既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也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另外,在客观因素限制的前提下,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教师的自身发展的认识上,许多农村教师只是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已经足够教授本地的同学,而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究。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更是仅有一位教师来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不强,而且平均年纪偏大[2]。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方面,这类教师认为这是年轻教师要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技术。因此,教师对于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一是在职业情感上的热情不高;二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们缺乏对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以及结合学科课程和信息资源促进校本课程研发的意识与能力。

二、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策

(一)丰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资源

制约着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方面,缺少了与之对应的资源。所以,对于目前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的职业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我觉得,农村的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当前,许多农村中小学和教师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和课堂上,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监控的时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造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教育的实际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区域教育部门在对农村教育教学进行资源倾斜的时候,观注农村教育教学开展,让农村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并进行主动的培训,最后,使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可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教学需要[5]。与此同时,也要让区域的教育部门与政府部门更加关注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的培育,加之教育信息技术设备落后,所以他们不能及时且每时每刻都能对外部的新的资讯技术和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方式展开全面的认识,这会在某种意义上导致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出现滞后现象。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地区的教育部门能够为农村教师提供一个可以和其它先进地区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和学习的公共平台,制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进而为农村教师创造一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发展道路。

(二)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机制

在进行农村教育的时候,可以将农村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融合,这也是农村教育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切入点。农村中小学在经济基础薄弱,信息技术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必须抓住农村中小学自身的特色。用都市的发展方式来对农村的教学进行需求,这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农村的教师可以与当地的特殊的人文背景相融合,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就地取材”的目的。比如,教师们可以与当地的农村地区收获时节相联系,然后带着孩子们进行一门劳动实践课程,在这门课程中,让孩子们对作物的成长与收获过程进行深入的讨论。教师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并与自己的生活现实相联系,从而推动了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此外,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在实施农村地区的特色教育时,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事先收集有关的专业信息,做好教学的前期工作。同时,教师们还可以利用这个信息和互联网的平台,把农村的特色课程上传到学校的教学系统中,让更多的教师们可以了解这些特色课程,这样才能充分地展现出农村的独特和地方性,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信心和自身身份,从而达到教师们的专业化发展。

(三)激活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内驱力

在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养成的习惯以及学校长久以来形成的风气都很难在短期之内得到改善,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思想理念也会慢慢地被影响。所以,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对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理念进行更新。外部培训的机理和方式要想有效地运用,就需要加强对其内部培训的力量进行培训,这就需要加强对其内部培训。首先,要把信息素养与特定的课堂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所以,在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知识与特定的班级进行深层次的结合,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并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班级里。同时,以材料与奖项的形式,激励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网路资源进行有规划、有创意的处理、整合与运用。让教师们在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中,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调动起农村教师的主动权,让农村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结论

要正视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要大力创造一个适合农村的信息化环境,要重视农村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等有关的资源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搭建一个教师的教育技能展示的网上平台,以此来提高农村教师的自我意识。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职业信心等方面有较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教育的特点,结合农村教育的特点,设计农村教育的新模式,使农村教育在农村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丽芳.ICT支持的教师学习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9(8):108—115.

[2]郝俊英.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6(2):105—108.

[3]何志魁,毛亚庆.教育精准扶贫中农村教师角色价值探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1(4):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