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塑造人才的重要场所,而课堂则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生群体逐渐多元化,高校思政工作却相对滞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在高等教育中,教育思想政治呈现出明显和隐蔽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在专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方向的相互补充不仅增强了专业课程的教育特色,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理论与指导、职业指导和教学模式导向的技能,从而使得职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相得益彰。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高校课程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中,融合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专业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思政的背景之下,如何在专业课程中突显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探索语言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思想元素
(一)人文品质
通过挖掘汉语历史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思政元素,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汉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发展水平卓越的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汉语和汉字作为其载体,它见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凝聚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智慧精髓。通过对交际和语言发展进行深入探究,这项研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唤起学生对自身语言的信心。语言认同的内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它伴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而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演进,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语言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日益频繁。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因此每个人对于自己母语的态度往往不一样。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存在着各种民族之间的共同语言,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这种语言,并在历代朝代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对这些共同语言进行了法律或条例的规范。在我国,汉语是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的交际工具,汉语作为一种官方通用语言,在历史和现实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
(二)哲学思维
在编写和教学语言课程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被融入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相关语言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运用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解决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本身、社会发展和社会成员使用等真实的语言问题。有必要明确主次因素之间的差异,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内外环境的影响因素,即语言自身及其结构、功能、特点和作用。社会和其他外部因素构成了变化的先决条件,而内在因素,例如语言系统和基本要素,则是变化的基石,在语言发展的原则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语言符号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只能由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并且只能被少数人所掌握,从而成为一种特定权力下的产物。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每时每刻都涌现出新的词汇,它们的音韵和涵义之间缺乏逻辑支撑,彰显了语言创新的主动性。语言使用者对这种任意性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特定的发音方式和表达方式,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然而,语言的运用并非缺乏灵活性,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音义之间的联系,即使是最具权势的人或语言学家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这是因为,语言符号是由一定社会群体通过长期生活形成的习惯而固定下来的。实际上,对于任何使用同一语言的个体而言,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必须遵守社会惯例,否则将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职业道德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探索教学标准、追求真理、探索最佳实践以履行职业职责和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目标。高校语言类课程应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为核心目标,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巧。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确保语言元素的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际工具,它既要体现人类共同文化的特点又要反映时代发展的特征。语言规范包括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规范两个方面,其目的都在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三、语言类课程思政内容展示方式
(一)隐性展示方式
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融合统一,需要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思考练习的进行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国家认同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彰显了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通过讲授文字,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治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更加真实务实。
(二)显性展现方式
在语言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案例是一种非常灵活的选择,因此可以被巧妙地运用于思政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通过对语言类教材和相关文献的阅读发现,很多优秀的汉语、或外语文学作品与思政元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探究语言发展的历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历史人物,他们的创新思维、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都是极具思政元素和教育意义的。
四、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确立语言课程的教育意义,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语言技能,提升认知水平,渗透思想,以实现语言能力和行为与基本价值观的契合。具备积极践行个人价值观的能力。在语言类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的体系中,语言类课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其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以及价值观念。在课程性质和目标中,课程思政元素均会在语言类课程中显示出来,同时也呈现出都独特的特征,基于此,语言类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融合可以通过显性与隐形两种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佳龙.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师德课程建设研究[J].商情, 2022(13):0109-0112.
[2] 蔡杨.课程思政背景下金融类课程建设的探讨[J].科教文汇, 2021(7):2.
作者简介:杨刘婧,女,汉族,云南禄劝,职称:讲师,硕士学历,职称: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语言学,翻译学,亚非语言文学,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