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疾病中,先天性胆道闭锁较常见,该病由肝内外胆管阻塞造成淤胆性肝硬化所致,倘若未及时治疗,会进展为肝功能衰竭,导致患儿死亡[1]。故而,科学的治疗和护理非常关键。然而,术后患儿容易发生胆道感染问题,这对病情恢复不利。延续性护理强调在患儿出院之后为其提供持续护理指导,了解患儿的病情及恢复情况,并对术后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利于患儿康复[2]。本文以分组比较形式强调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对胆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时间为2021-2至2023-2,实验对象为本院80例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后患儿。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方式。组别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例数量相等。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小1月龄,最大3月龄,平均(2.21±0.14)月龄。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范围1.5-3月龄,中间值(2.28±0.27)月龄。两组基本信息保持一致(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预防交叉感染,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黄疸及术后胆汁排出情况。适当安慰患儿家属。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邀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医生参与其中,在患儿出院后,以微信、电话随访等方式与家属沟通,追踪患儿恢复情况。②健康宣教:出院之前,向患儿家属介绍手术知识、术后注意事项、胆道感染预防方法等,使患儿家属的疾病认知增强,能够积极配合各项护理操作。③定期随访:以电话、微信等线上随访形式了解患儿术后恢复情况;为家属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教会其正确预防及处理感染情况;建议为患儿添加辅食,坚持少食多餐原则,还要保持患儿皮肤整洁、衣物干净,预防真菌感染;定时测量体温,倘若患儿体温在38℃以上,采取冰块降温、温水擦拭或至医院就诊。④加强复诊:听从医生、护理人员建议,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对患儿的血常规、肝肾、智力发育情况进行检查,还要再次向患儿家属强调胆道感染知识及相关预防方法,提醒其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胆道感染发生例数。发生率以%形式显示。
②疾病认知: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儿家长的疾病认知,总分100分,90-100分提示完全知晓,60-89分提示部分知晓,60分以下提示不知晓。知晓率=(1-不知晓/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3.0)处理。计数资料(胆道感染发生率、疾病认知)采用(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P<0.05为数据之间差异标志。
2结果
2.1两组胆道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胆道感染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胆道感染发生率比较(n,%)
2.2两组疾病认知比较
观察组的疾病知晓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认知比较(n,%)
3讨论
为提高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的存活率,临床通常会在患儿出生1-3个月为其提供手术治疗[3]。由于患儿抵抗力比较低,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染,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基于上述情况考量,一定要明确术后护理的价值及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和预防并发症,使患儿的死亡率降低[4]。延续性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其除却在患儿住院期间为其提供护理指导之外,还将院内护理工作延伸至院外,使护理时间延长,确保患儿在出院后依然能够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护,这对患儿的健康恢复非常有利,还能够预防因护理操作不当所致的胆道感染问题[5]。该背景下,患儿家属了解了大量胆道感染知识,能够对胆道感染进行预防及熟练处理,规避并发症的同时,还能够保障患儿的生存质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胆道感染发生率为5.00%,较对照组的22.50%低(P<0.05);观察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为97.50%,比对照组的80.00%高(P<0.05),提示这一护理模式有效,既能够预防胆道感染,还能够使患儿家属了解大量疾病知识。
综上,在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手术治疗出院后为其提供延续性护理,患儿的胆道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疾病认知增强,说明这一护理模式有效,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能够为后续同类护理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汤佳美,刘志峰.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病因及诊治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20, 27(2):139-143.
[2]田文杰,吕毅,王凯玲,等.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报,2021, 28(18):50-52.
[3]李玲,杨巧玲,陈代祯,等.快速康复联合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胆道闭锁患儿术后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1):3839-3843.
[4]曾妃,梁江淑渊,沈婷芳.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亲体肝移植术8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21, 20(2):60-61.
[5]邱爽.小儿胆道闭锁肝门回肠吻合术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9, 34(10):93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