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摘要: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在这一背景下,令人们对于自身住宅条件提出更高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建筑工程设计仍然无法令人们糴住宅高舒适度这一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因此,生态建筑理论如何与现代建筑设计充分结合,成为建筑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亟待思考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如何在建筑设计当中有效运用生态建筑设计展开相关探讨分析。

生态建筑,泛指在建筑中,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建筑空间有机结合,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前提下,按照建筑原理,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实现生态建筑。此类生态型建筑逐渐发展为当今主流建筑,其目标是使住房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最佳的协调,同时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

1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的特征

从建筑生态化角度来看,其主要是在生态原则与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通过改善建筑方案、规划、技术等,实现节能、环保、健康的目标,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建筑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建筑设计方式。从生态建筑设计特点上来看,主要在一下四个方面有所体现:(1)环境保护。生态化建筑设计注重环境保护,以及对自然环境利用合理性,例如:气候、地形、地形等,确保建筑选址、平面设计和布局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2)以人为中心。生态建筑设计模式对环境保持尊重,并对人身心健康也有着极大关注力度,此中建筑方式所选用材料主要一环保、耐用、可循环利用为主,而且对环境和人类不具备任何危害。同时,充分利用天然能源,为人们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3)具有较高经济效益。采用生态建筑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4)社会适应性。在生态化模式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调整建筑空间和功能,以保证未来建筑设计和发展,确保建筑功能综合性,使用灵活性和空间兼容性[1]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2.1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随着人类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深刻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是人类发展的长远战略。在建筑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对自然尊重以及合理考量,只有做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和建设时,应坚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人员应对建筑布局与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充分发挥空间资源优势,其中高层建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另外,可将更多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将地下、地面、地上三层空间进行紧密组合,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空间,使生态建筑的设计达到最优状态。

2.3充分结合地域地理条件的原则

在生态建筑规划与建设中,无论是设计亦或建设者都不能忽略实际地理环境,在进行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当地自然和文化,并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质和能源分布。在建筑材料特性、民俗特征等一系列具有特定区域特征环境下,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全面掌握,从而使其得到更多居民认同与青睐。

3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3.1建筑布局

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布局设计中,需对以下两点加以充分考量:第一,根据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二是微气候变化。前者是从宏观上分析和考虑建筑布局,以达到改善使用者体验目的,后者从宏观上进行了深入思考,以防止热岛效应产生,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住宅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与社区环境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首先考虑气候变化、水文特征、阳光直射。根据此类特征,对风向变化等基本要素进行调查和理解。同时,为保证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合理性,为居民创造舒适居住环境,需要对建筑密度、高度进行合理规划。此外,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观赏性与社会性需求,合理地布置自然景观,使之与休闲娱乐空间相结合,给人们一个轻松环境,在舒缓心理上紧张的同时,亲近大自然,如植树造林、假山水景建造等,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2通风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通风设计是关键部分,过去,建筑设计者对室内通风问题并不重视,主要采用室内空气调节,但是由于空调系统的使用,会造成大量能耗,并且导致严重环境污染,这与当前我国绿色发展与“双碳”的发展理念相悖。因此,在当前建筑通风设计中,必须加强对建筑自然通风设计,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既要考虑到不同地区气候和风向特征,同时,也需注重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加强室内和室外通风设计。如在夏天,室内湿度较大,则需利用空气流动进行通风,以减少室内湿度,增加空间舒适度,同时,室内和室外换气也能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在冬季时,气候较冷、较干燥,应采取适当换气措施,以增强门窗气密性,从而实现改善室内气温的目的。也可以采用室外隔热结构,提高室内和室外空气调节效率,减少室内热能损失,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或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减少能耗,满足建筑生态环保需求。

3.3保温材料选择

科学选取建筑材料是建筑结构稳定性、生态性和耐用性的关键所在,其中,合理选用隔热材料,对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降低能耗至关重要,受生态建筑学影响,在选择外墙隔热材料时,不仅要注意其各方面特性,还要考虑节能降耗。增强外墙保温效果,相当于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在外墙隔热材料的选用上,一方面要做到有针对性。根据建筑结构形状、类型及所处位置充分发挥保温材料的性能。同时,还应仔细检查保温材料特性,以保证保温隔热、耐腐蚀、耐久性等方面能够充分满足建筑需求,实现对能源的科学控制,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另外,合理使用外墙隔热结构,可有效地调整室内环境温度,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同时也需提高屋面防水性能和保温结构稳定性,方便太阳能的使用和自然降雨收集,从而切实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生态平衡。

3.4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中的生态学理论要求提高建筑新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当前,新能源技术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地热等。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迅速发展,诸多具有环保性能的新材料、新技术应运而生,为绿色建筑环保设计提供了有力保证,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其是一种可以将太阳能收集并转换的设备,将太阳能转换为电力和热能,提供热水或电力,以满足人们日常需要,另外,在采用分布式发电技术,可以将剩余电量输入到电网,获得相应电能补偿。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生态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3.5植物景观设计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植物景观不仅具有装饰、美化作用外,还具备净化、营造健康居住环境作用,绿化设计主要包括小区绿化设计、室内绿化设计、内外结合部位绿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增强小区观赏性和自然性,为居民营造出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在绿化设计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型植物悬视技术。微型植物景观多集中于室外和室外交界空间,通常采用盆栽植物进行装饰,增强观赏性,实现与自然的关联。第二,屋顶绿化设计,由于屋面面积大,与外部环境有直接联系,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小型园林,起到美化、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作用,从而提高景观效果,并解决渗透性问题。最后,建筑外部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可以利用攀援植物,在外墙上进行装饰,此类植物种植方法简单、适应性强,能提高建筑整体性能,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净化大气、改善环境质量[2]

结语:

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化建设模式已成为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必然趋势。目前生态建筑设计模式尚不完善,应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的生态型发展模式,推动建筑结构、建筑能源和建筑使用生态性,促进建筑设计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欣.浅议基于生态环保理念的住宅绿色建筑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9(06):105-106.

[2]李雨洁.浅议绿色生态建筑设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