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牛养殖密度增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呈增高态势,其中以牛流行症为代表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呈高发流行趋势,传播速度相对较快。流行热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严重降低牛群的产奶量,对乳汁品质有着较大影响。肉牛染病后会表现为严重的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率显著下降。妊娠母牛染病后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流产,繁殖母牛的淘汰率显著增加。由于此疾病造成的危害较严重,需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有效防范,确保早发现、早处理。
1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症状
牛流行热发病十分突然,有的患病牛早晨能够正常采食,下午就突然表现为精神状态差,体温迅速升高到41°C,最高升高到42°C。随着病情发展,患病牛采食量逐渐下降,食欲废绝,不断气喘,只需要05~10天,患病牛的数量就会迅速增加。
发病后,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呈现稽留热,精神状态逐渐变差,被毛逆向生长,食欲废绝,停止反当,害怕强光照射,眼角分泌大量脓性分泌物,眼睑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眼结膜潮红充血,明显气喘,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每分钟能够达到80次,听诊肺部能够听到肺泡音与支气管摩擦音。整个发病阶段,大部分患病牛都会表现为鼻腔干燥,并流出很多清澈的鼻涕,耳朵、脚跟以及四肢末端的皮肤发凉。
有的患病牛发病初期会出现轻微腹泻,排出稀软的粪便,表面夹杂大量黏液:后期会出现严重腹泻,且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排出的尿液浑浊,呈赤黄色或者茶黄色;四肢关节出现严重浮肿,有明显疼痛感,行走时肌肉震颤,不能够正常活动,往往呆立在圈舍中,强行驱赶会呈现行走不稳的现象,后期肢体不能正常抬起。如果没有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患病牛发病3~5天后临床症状会逐渐减退,高热症状逐渐缓解,逐渐可以正常采食并恢复康复[1]。
2牛流行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方法
21病原学
牛流行热病毒是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外观呈子弹状,长130~220nm,宽60~70nm,圆形末端稍细,是单股RNA病毒,有囊膜、纤突结构,截至目前,仅发现了1种血清型。该病毒主要感染黄牛和奶牛,水牛偶有感染,在实验室条件下也可感染猫、豚鼠、大鼠、小鼠以及鸡胚,但这些动物不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牛流行热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C条件下可存活10min,37°C下存活18h,对酸碱度也比较敏感,pH值在25或12时病毒仅可存活10min。
22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侵害3~5岁的牛,犊牛和老年牛的发病率较低,高产奶牛、怀孕母牛的发病率高于公牛,且产奶量越高发病越严重。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处于高热期的患病牛血液、呼吸道分泌物中均有大量的病毒,吸血蚊虫如牛虻、库蚊、伊蚊等可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因此,该病的高发季节为蚊虫活动频繁的8-10月,其他季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除蚊虫叮咬导致牛流行热的传播外,呼吸道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牛在接触到患病牛的饲料槽、饮水槽后,即有可能被病毒感染。发生过牛流行热的地区,每隔3~5年就会出现1次流行,发病率为1400%~3989%,无继发疾病时病死率为073%~180%。
23诊断方法
用于诊断牛流行热的方法有病原分离、血清学诊断,病原分离是采集高热期患病牛的血液接种在仓鼠传代细胞中,或用病死牛的脾脏、肝脏、肺脏等病料进行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进行观察,再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镜检。血清学诊断的主要方法是中和试验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检测。
3夏秋牛流行热防治技术
31牛流行热预防技术
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对牛流行热进行预防,由于该病可通过吸血昆虫进行传播,所以应定期灭虫,同时注意圈舍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污,避免因粪污堆积导致细菌和蚊虫的滋生,对环境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牛群经常接触的饲料槽、水槽等用具。此外,还要注重免疫接种,定期给牛群接种牛流行热弱毒疫苗,在首次免疫3~4周后,可以再进行1次免疫,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牛体内的抗体效价保持在较高水平。目前,可用于该病预防的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G蛋白疫苗和重组疫苗,大多数疫苗的免疫期均在6~12个月,在实践过程中应及时对牛群血液中抗体效价进行监测,当抗体效价低于保护值时,应及时进行补充[2]。
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应加强环境清理,尤其是夏秋季节,应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消除环境中的吸血昆虫。根据牛的生长发育阶段科学搭配饲料,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尤其是添加合理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夏秋季节要提供青绿多汁的饲料,增强牛的体质。尽量按照少量多次原则添加饲料,避免饲料剩余后发霉变质。盛夏季节还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确保圈舍干燥整洁,通风透光性良好。及时排出圈舍中的高温高湿气体,避免造成热应激刺激。
32科学治疗措施
流行热病毒感染引发的牛流行热目前没有针对性治疗方法,发生流行后只能结合患病牛的外在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尽量缩短患病牛的高热周期,短时间内有效缓解高热症状,避免激发感染其他疾病,引发综合性的呼吸道疾病,危及牛群生命安全。
发病初期阶段,可以给患病牛静脉放血1500~2000mL,以减轻心脏负担。分别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2000mL,25%葡萄糖500mL,5%碳酸氢钠250mL,10%葡萄糖酸钙250mL,每天1次,连续3天。
为了预防出现继发感染,可以使用10g盐酸四环素、10%安钠咖10mL、100mg的维生素C和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混合后静脉注射。缓解患病牛的呼吸道症状,可以使用6%盐酸麻黄素20mL或者25%氨茶碱40mL肌肉注射,每天2次。对于因高热而脱水和由此而引起的胃内容干涸,可静脉注射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2L~4L,并向胃内灌入3%~5%的盐类溶液10升~20升。
同时还可以联合使用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需荆芥50g、茯苓35g、智壳35g、川芎35g、桔梗40g、毒活40g、前胡45g、羌活40g、防风40g、柴胡40g、薄荷20g、生姜20g、甘草30g,加水2000mL,煎煮至药液剩余10kg,每天灌服1次,连续使用2天。此外,也可用清肺,平喘、止咳、化痰、解热和通便的中药,辨证施治。如九味姜活汤;姜活40克,防风46克,苍术46克,细辛24克,川芎31克,白芷31克,生地31克,黄芩31克,甘草31克,生姜31克,大葱一棵。水煎二次,一次灌服。加减:寒热往来加柴胡;四肢跛行加地风、年见、木瓜、牛膝;肚胀加青皮、苹果、松壳;咳嗽加杏仁、全蒌;大便干加大黄、芒硝。均可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按照上述防控措施连续防控3~4天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患病牛的临床症状逐渐好转。
总结:流行热是牛传染性疾病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季节性病毒性传染疾病,在一些地区易呈不定期较大规模发生,对牛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其中,对繁殖母牛危害最严重,经常造成不明原因的流产,并表现出严重的繁殖障碍,繁殖母牛的利用年限大大缩短。需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发生流行动态,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控制病情,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参考文献:
[1]顾晓青牛流行热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7):81+83
[2]毕玉香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与综合防治[J]养殖与饲料,2022,21(0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