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小学体育作为重点改革方向,要求体育教师坚持“安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安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情境教学法贯穿小学体育课堂,既可提高学生身体认识,又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将切实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法贯穿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意义
受年龄和认知方面的限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体系化的知识分析和理解能力,且小学是学生身体生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常具有好动和爱玩等特点,其对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游戏具有浓烈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但是,此种积极性很容易在刻板的教育方式及枯燥的教育氛围中丧失,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小学体育教育方式,合理利用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利用其生活化经验等创设情境,进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体育相关理论知识。情境教学法于体育课堂的应用,对提升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培养其体育知识好奇心具有关键而又重要的作用,通过情境将生活和体育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还将提升和完善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由此可见,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小学体育课堂具有重要意义[1]。
二、情境教学法贯穿于小学体育课堂的策略
具体应用情境教学法前,教师还应依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明确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维护。第二,情境的创设应注重学生实际需求。第三,各项体育情境都应围绕教学核心开展。随后根据上述要求,下文简单列举了几种体育课堂情境的创新方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相对有效的一种情境教学法,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学习中,让学生注意力变得更为集中。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利用问题唤醒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以问答形式增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要重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以保证学生能通过解决问题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以带领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的体育运动为例,为了增强学生的弹跳力以及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精心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首先,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青蛙是如何走路的?”待学生回答“青蛙是跳着走”后,教师可再次提问“青蛙是怎样跳的呢?是否有学生可进行模仿”以此活跃班级氛围,令学生情绪高涨,主动模仿青蛙跳着走。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活动,体验青蛙跳着走的感觉,根据青蛙“起跳-腾空-落地”的动作引入立定跳远的教学,此时学生学习效果将获得显著提高。
(二)创设游戏情境
现代化的体育课堂中,学生拥有主导权,只有符合学生喜好的教学活动才可以让学生专心致志学习。贪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娱乐方式,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教学可有效唤醒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让其始终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因此,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项目,并提前明确游戏规则,鼓励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到部分体育知识。需注意的是,对于游戏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兴趣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以学习“100米跑”的体育活动为例,为调动学生对100米跑步的兴趣,教师可先创设“100米跑障碍接力”的游戏情境:将班级学生按人数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纵队排列站在起跑线后进行游戏,哨声响起后学生跑出,依次通过踢毽子、钻跳绳、绕过人等障碍项目,返回后与下一名小组成员击掌进行接力,直至最后一人跑完,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此类游戏情境下,学生将积极参与到100米跑的体育运动中,待学生产生浓厚的100米跑步兴趣后,教师对其开展专项训练、教导重点技术要领将事半功倍。
(三)创设音乐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发现,不少学生学习状态常是刚开始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后就神游物外,很难达到整堂课都专注的理想状态,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音乐,构建音乐情境,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体育运动的锻炼,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择音乐时,应该选择与具体运动项目相符合的音乐,以将学生带领到合适的情境中,确保学生可维持长时间的学习专注力,提升课堂效率。
以“拔河”运动为例,教会既可为学生播放音乐,构建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热情。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体质、体能等条件将学生均匀分成六个小组,每两组一队进行拔河。分组完毕后,教师应为学生详细介绍拔河的技巧和团队配合的重要性,等学生领悟且准备完毕后正式开始拔河比赛。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气势磅礴的音乐,构建音乐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拔河的热情,使学生在音乐影响下发挥自身潜力。此类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授课,将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既可让学生掌握拔河技巧,还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而促进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
(四)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情境能更好地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相互激励、相互指导的良好学习氛围下牢牢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合作精神是一种重要的体育精神,有针对性地创设合作情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精神发展。教师进行合作情境创设时,要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其安排具体的合作训练任务,以驱动学生合作、互助完成任务,实现共同成长,此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发挥自身引导者的重要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完成[3]。
例如,进行“篮球”体育运动教学时,教师可先利用各种方法带领学生们熟悉球性,激发班级学生的篮球兴趣,随后为学生正确示范运球、抢运球的技巧可令学生印象更深刻。接着,将学生们分为两人小组,组织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抢运球对抗练习。然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篮球,安排其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行进间运球后传球、接球后运球。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向其提出具体要求:接球和运球间需相互衔接好,做到快且连贯。最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三人传接球、一人抢断球练习,并明确要求学生练习中注意传球队员的行动,抢断、封堵等行动要积极。经此类高效的合作训练,班级学生的传接球等技术水平将有显著性提升,且其身体素质也将得到较好的锻炼,能更为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结论:总而言之,体育教学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当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构建不同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成效。
参考文献:
[1] 柯青红.基于小学体育课堂上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对策思考[J].天津教育,2021,(21):11-12.
[2] 胡剑群.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中),2020,(11):56-57.
[3] 韩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3,(0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