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患者对卫生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妇产科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学科,具有工作强度大、患者疾病多变、患者及家庭期望高等特点,容易出现护患纠纷[1]。对产妇来说,生产是一个强大的压力来源,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改善产妇的护理工作,缓解产妇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护理告知是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以书面或口头等方式说明病情、注意事项、护理操作等措施,以保证患者对自身情况的了解,更好的配合治疗。本文以40例产科病房患者为研究样本,探讨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告知在产科病房护理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21年1月-2023年5月产科病房患者40例。纳入标准:单胎足月,无沟通障碍患者。排除标准:有听力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双盲法随机分组,探讨组:其中年龄25-38岁,平均29.38±0.31岁;一般组:其中年龄25-39,平均29.32±0.37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 P>0.05。
1.2方法
一般组按常规护理进行,在患者住院时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及胎心情况。做好产后的监护工作,为产妇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对产后护理和新生儿的护理进行指导,回答产妇和家人的疑问。
探讨组采取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告知。①住院宣教:做好住院患者的准备工作,让患者了解产科病房的环境,诊断和治疗过程以及护理过程。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保证患者的合理需要。在住院期间密切注意产妇的生命体征,做好相应的检查,并指导产妇和家人做好自我胎动监测。主要介绍各种体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药时应注意的事项,呼叫器的设置等。②分娩时准备:在分娩前要和产妇做好充分的交流,让产妇在遇到宫缩、出血等情况的时候要镇静。引导产妇要做好深呼吸,减轻身体的痛苦和负面的感觉,要多吃些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在分娩过程中要注意产妇的心理状态,多用语言和身体的接触来减轻产妇的压力,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身体的变化。产后观察没有发现有明显的流血现象,转入病房后,指导患者自己进行阴道出血监控,多喝水,及早排尿。产后适时进行哺乳,讲解哺乳的要点和常识。③出院时告知:在患者离开病房之前,要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以宣传手册、视频和微信平台等方式,对患者在家中做好阴道护理工作;母乳喂养,新生儿保健等。让产妇定期做产前检查,打预防针。
1.3观察指标
护理研究指标:自我护理能力使用自制调查表,包括乳房护理、情绪调节和新生儿护理3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1-8个问题,分值为1-5,总分为40分,得分较高,自我护理能力较好。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22.0软件对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告知效果进行统计,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以(x̄±s)表示,通过 t检验,得出 P<0.05的结论,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探讨组自护能力评分与一般组比较,无意义(P>0.05),护理后,探讨组自护能力评分高于一般组,有对比意义(P<0.05),见表1。
表1护理前后自护能力评分比对(x̄±s;分)3.讨论
产科对医护护理技能有较高的要求,产科病区的有些产妇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从而减低患者与医护的合作和治疗效果。为此探讨一种能增强患者安全感、舒适感、减少副作用的方法是产科护士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医改,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产妇进行多阶段、多形式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护理知识,让产妇能够了解到住院各个阶段的护理要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2]。强调合作要点,促进护患之间的融洽关系。传统的护理方法是按标准操作很难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和个体需要。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与多种方式健康教育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患者的满意度。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指导在住院期间、产前和产后均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在患者入院后的各个时期都要对产妇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生产指导和饮食指导,全方位地满足产妇的需要。另外,可以是文字,语言,录像;通过微信平台和短信等多种方式,让产妇知道各个阶段的护理工作,护理要点和护理程序,促进产妇的积极合作,提高护理质量[3]。本文研究显示,护理前,探讨组自护能力评分相比于一般组,无意义(P>0.05),护理后,探讨组自护能力评分相比于一般组,有意义(P<0.05)。
综述,在产科病房中采取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有利于全面提高产妇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梦. 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人文病房中的应用[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3, 39 (02): 156-158.
[2]张浩, 刘泽龙, 陈玉美. 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告知在产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 2023, 2 (15): 146-148.
[3]林琴. 多阶段结合多形式护理告知在产科病房中的护理效果[J]. 吉林医学, 2023, 44 (07): 1991-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