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分析穴位注射疗法对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门诊治疗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均采用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治疗前对每个患者进行耳镜、内听道核磁、纯音电测听和声阻抗检查,1周后对比纯音电测听恢复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听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采用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方法可提高或恢复感音神经性耳聋。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完全恢复听力。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适时进行干预治疗,是有一定的疗效。结合我科门诊治疗的患者,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法的过程与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出80例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门诊治疗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选择的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聋;②无内听道肿瘤;③遗传性聋即先天性遗传性聋除外;④非遗传性先天性聋除外;⑤有糖尿病、高血压病须控制基本正常;⑥耳聋时间<30天。这些患者中低频下降型55例,高频下降型10例,平坦下降型15例。平均听阈<40dB。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平均年龄(43±6.2)岁。

1.2方法

A组采用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方法;B组采用静滴前列地尔10ug,连用7天。对A组患者采用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方法具体步骤为:对患者的筛查,询问病史、耳科一般检查(包括耳内镜检查)、音叉检查、纯音电测听、声导抗检查、内听道MRI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全生化、凝血功能等。对符合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标准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如下:注射区域用75%酒精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换1ml注射器针头垂直进针1cm于耳后乳突骨膜下,针头与骨面接触后回吸无异常后缓慢注入药物,连续4日。随后再抽取盐酸山莨菪碱10mg加维生素B12(0.25mg)加维生素B1(25mg)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换1ml注射器针头垂直注射入耳屏前听宫穴1cm,回吸无异常后注入药物。注射次穴位时,患者要配合医生大张口,连续4日。在穴位注射的同时,患者每天静脉注射前列地尔干乳剂。具体做法是:将注射用前列地尔10ug加3ml氯化钠注射液溶解稀释,然后将稀释液加入0.9%氯化钠静脉输液的滴壶中,待前列地尔稀释液全部滴入体内后,再继续静滴5分钟氯化钠注射液,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若双侧耳聋,另一侧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剂量相同。B组患者静滴前列地尔,具体计量的频次同A组。

1.3.疗效判定

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到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听力频率平均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听力频率平均提高15―30dB。无效:受损听力频率平均提高不足15dB。

听力损失分级: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损失程度,按所测听阈值分为正常、轻、中、重度耳聋。听力损失26-40dB为轻度听阈,41-55dB为中度听阈,56-70为重度听阈。

1.4判定方法说明

国内外对耳聋疗效判定的指标包括:①痊愈率。②有效率。200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对突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中明确,建议计算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用药前后纯音听阈值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耳聋患者疗效比较

截图1741237535.png

2.2纯音听阈比较

治疗后A组明显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耳聋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比较

截图1741237549.png

2.3听力损失程度比较

治疗后A组听阈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耳聋患者听力损失程度比较

截图1741237575.png

治疗后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的15例,受损听力频率平均提高15―30dB的35例,受损听力频率平均提高30dB以上的22例,受损听力频率平均提高不足15dB或无变化的8例。听力恢复率9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完全恢复听力。我院所选择的病例范围大致属此类中的突发性聋、噪音性聋、老年性聋以及全身疾病相关性聋等。在治疗过程中:利多卡因为神经阻滞剂,可将听觉中枢神经元电活动降低,该药可稳定细胞膜、缓解动脉痉挛,有效扩张血管,并能通过血脑屏障,改善局部微循环。糖皮质激素进入机体后可结合于受体进入细胞核,抑制炎症作用,同时将钠离子转运过程增加,改善内耳微循环状态。前列地尔即前列腺素E1,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A生成、动脉粥样脂质斑块形成的作用,并能扩张外周和冠脉血管。维生素B12具有促进甲基的转移、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轴突细胞的再生、促进髓鞘的合成等作用。使用维生素B12在耳屏前进行注射治疗,可促进其神经细胞的修复,进而改善其神经的传导功能。山莨菪碱有钙拮抗作用,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水平以及抗氧化作用。维生素B1为辅助羟化酶的组成部分,参与体内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正常机能,局部注射作用鼓室周围,由于血管丰富利于药物吸收和圆窗的直接渗透作用,与维生素B12以及山莨菪碱、利多卡因有协同作用,更利于耳聋恢复。

通过治疗发现,低频下降型预后较好,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听力损失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发病初始全聋或接近全聋的,预后差;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治疗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因此,对于耳聋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郑中立.耳鼻咽喉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2.

[2]李明,黄娟.耳鸣诊疗的再认识[J].中环耳鼻咽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8):701-704.

[3]杨世明,吴南.攻克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难题的基础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3):329-334.

[4]孙凯、杨丽敏.山莨菪碱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3):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