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成本管理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建筑业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和管理,造成资金浪费。这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对成本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1.2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如果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进行安全管理,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会增加。因此,施工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在建设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施工企业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事故,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1.3质量管理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发展。从我国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对施工项目质量管理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施工项目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控制和管理每个施工环节。
2建设工程管理期间存在的风险因素
2.1管理体制风险
管理体系是为项目整个运营周期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涵盖项目的各个方面,包括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某项目经理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大多数项目管理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大提高整个项目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系统的风险如下:一是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与实际情况分离,操作不便,不仅无法有效开展相关管理工作,还会对管理工作产生更多不利影响,难以顺利推进管理工作;其次,目前只建立了较为宽泛的管理体系,在实施期间缺乏指导,对促进管理的顺利发展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2.2员工素质风险
员工是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者,其自身素质对管理体系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就知识掌握程度而言,管理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知识,关系到管理工作能否全面、科学地开展。如果管理人员积累的知识较少,管理中难免会出现疏漏。在容量性能方面,如果执行者不称职或对系统理解不足,将导致性能不佳。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并且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现有错误,将对项目管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3建设工程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3.1健全工程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想要完善施工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有效防范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风险,就必须健全工程管理制度(如合同管理制度、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和施工进度管理制度等),从而形成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体系。不同的管理体系需要分别将不同的管理任务引入由不同的法规体系所建立的管理框架内,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同时,施工企业需要利用合同管理制度来确保项目合同条款合法合规,这样既能够维护各方权益,也可以提高合同的实施效果。另外,施工企业还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以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质量,进而建设出优秀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工程总支出的合理性,有利于降低建设工程总成本;施工进度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施工管理人员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有利于降低施工总体成本。由此看来,各个管理制度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管理人员只有健全工程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减少施工风险,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1)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现实中,“挂靠”情况屡见不鲜,以致部分年轻人选择考取资格证书的目的就是得到相关优惠和福利待遇;此外,“人证不符”的问题也较为常见。这些情况都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想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必须打击“挂靠”行为,严格审查所有上岗人员的资格证书,一旦发现作弊情况,应在第一时间予以严惩。
(2)开展绩效考核。为了保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相关部门除了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外,还要建立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定期或不定期地从各方面了解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对那些不具备素质要求的管理人员,相关部门应取消其执业资格,从而促进管理人员持续提高自身素质。
(3)加强终身学习。管理者应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改进;认清形势,正确定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提高学习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持之以恒及时更新知识,增强工作能力。
3.3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建设单位在风险形成之前,就应采取预警管控措施,从而有效防范公司的生产经营风险。同时,为了保证风险防范效果,企业还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以此来监测、分析和评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企业在建立经营管理风险预警机制的时候,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企业必须结合公司的经营现状与经营需求,建立详细的风险警示信息系统。要想使该系统取得较好的效果,企业必须在前期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以保证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服务质量。其次,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指标体系与评估准则体系,这两个体系是整个风险预警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信息系统准确性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实质上就是在前期对后期建设工程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并结合系统所给出的干预信息,运用合理的方式来消除这些风险因素,从而避免各种风险的出现。
3.4制订应急和挽救方案
(1)制订应急方案的目的是使项目风险最小化。出于经济、人力等方面的考虑,相关部门无须针对工程项目中每一种风险制订相应的应急方案,而应首先对风险进行评估,只针对较大的风险或可以进行分类的小风险制订应急方案,比如大型火灾事故紧急预案、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紧急预案、大型倒塌事故紧急预案等。(2)制订挽救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在风险发生后,使财产损失降到最低,进而降低风险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因此,人们也可以把挽救方案看成是应急方案的补充。通常情况下,挽救方案是不可能预先制订的,但人们在风险出现之前不可能了解损失出现的具体部位和损失的程度,所以相关负责人只能在紧急预案中补充挽救预案,例如人员配备办法、补救程序等初级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保证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另外,管理人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合理的建设工程管理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够有效防范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焦云义.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04)
[2]“碳中和”愿景下公共工程管理效能提升机制构建研究[J].毛小强,李蔚,毛晨虹.现代审计与会计.2022(04)
[3]工程管理的内容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陈骞乾.房地产世界.2021(21)
[4]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孙玉香,刘静,李丽,于金英.电子世界.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