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
DOI: 10.12721/ccn.2022.157056, PDF, 下载: 234  浏览: 2147 
作者: 杨秀艳
作者单位: 尚志市水政水资源服务中心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工作;配置工作;优化措施
摘要: 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形式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我国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当前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管理,加强重视,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充分了解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发挥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篇文章将主要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讨论优化水资源管理配置的措施,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仅供参考。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使得水资源利用率下降,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多,这就导致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将无法满足当前的用水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使用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效果的生态化人类社会。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水资源保护工作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我国的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用计算的方式寻找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规律,并总结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定义是:

(1)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2)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经济规模。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

对各个学者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水资源承载能力所具有的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水资源是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当中的主体部分,而客体可以总结归纳为人类以及社会经济体系、环境体系、生物群体以及生存需求。主体和客体的需求就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应当满足的需求,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加。所以,水资源承载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保证社会经济能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2)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空间特性。这一点在我国领土内展现的非常充分,由于我国地域非常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受到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很多地区对水资源的开采量很大,而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开采量较小,再加上不同地区,有的不同水资源储存量,所以所展现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很大的不同。

(3)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时间特性。通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定义都非常强调“在某一阶段”,之所以要特意强调这一时间范围,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段之内,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处理率、用水定额以及人均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等。所以我们在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时,一定要根据所指明的具体时间段进行计算,这也体现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不断变化的。

(4)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在对水资源系统当中的一方面内容进行计算时,并不能够单独的考虑,而是要充分结合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因素,将其结合考虑,从而对水资源可承载条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水资源承载的能力效果。

三、优化水资源管理、配置的措施

(一)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如何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于每个地区都是较为严峻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对地区的总量进行严控,对管理要求进行定额,基于流域为单位的前提下,对水量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用水、取水的程序进行规范,严格限定每一家的取水量,制定明确的取水计划,做好相应的登记、管理以及转让工作,提高水资源调配效率。建立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解决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问题,实现由国家直接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对不同流域、区域的水资源调配,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二)加强农村水利发展

(1)加强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需要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建设农田水利,改善中低产田。完善灌区配套设施,落实节水改造工作。

(2)改革农业水价。我国需要合理改革农业水价,积极改革末级渠系水价和供水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末级渠系管理体制。针对水源类型采取差异性水价,如果某地水资源紧缺,并且生态环境水平较低,可以适当提升水费征收水平。

四、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关系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际上就是针对水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系统优化技术建立的优化模型。仅从建立的模型来看,它只是一个优化模型。从建立的优化模型来分类,可以把水资源优化配置分为多目标优化模型和单目标优化模型。

但是,从模型反映的水资源配置思路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从传统水资源优化配置来说,尽管还没有提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它同样用到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这时建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可能是低级的、考虑因素不全,不能全面反映综合效益最大的目标。虽然如此,它建立的配置模型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随着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的提出,如果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加入“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约束方程,这时建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就是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比没有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的传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观念上更先进一步。

由于“可承载”条件仅仅是可持续发展准则的一个方面,满足“可承载”条件还不能保证满足可持续发展所有准则。因此,如果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体现可持续发展准则,就要建立满足“可持续发展”条件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比仅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的优化配置模型在观念上又先进一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仅仅是针对水资源配置问题建立的优化模型,它会因反映问题的不同、所持观念的不同、考虑因素的不同,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优化模型;(2)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一般优化模型,既不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也不满足“可持续发展”准则;也可能是满足“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而建立的“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也可能是满足“可持续发展准则”而建立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参考文献

[1]吴学斌.强化水资源管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J].河北水利,2020(7):17+33.

[2]强化地下水监督管理开展管控指标确定工作[J].治黄科技信息,2020(2):16.

[3]王景.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水资源管理问题探究[J].珠江水运,2020(3):80-81.

[4]黄磊.水资源管理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