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水产养殖时,鱼病会导致产量大幅度降低,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就会对养殖户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疾病的防治是当前养殖户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工作内容。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就需要结合相应的鱼病防范措施,针对相应的鱼病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提升鱼群们的健康质量。在问题因素找寻过程中要理解防范与治理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鱼群们的健康水平。
1 水产养殖中的鱼病类型
1.1鱼类寄生虫病
在鱼病发生过程中,寄生虫是威胁鱼类健康生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现阶段的水产养殖最为常见的疾病大都因寄生虫所引起,其中寄生虫的种类相对较多,主要包含:小瓜虫、车轮虫等等,多数寄生虫有着相同的特点,都是寄生在鱼类身体里面或是鱼体表面的,对鱼类的身体进行大肆破坏,造成鱼类疾病或死亡。环形虫的寄生位置通常是在鱼体组织当中,这会导致鱼体表面会分泌出大量的粘液,随着这些粘液不断堆积,对鱼类的呼吸就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小瓜虫的寄生特点与上述寄生虫寄生的位置大致相反,通常是寄生在鱼体组织当中,并在组织中生成泡囊引起组织溃烂。
1.2鱼类细菌病
鱼类的疾病多是从破坏免疫系统开始,免疫力逐渐降低导致鱼类更容易沾染病症导致死亡。当前我国最为常见的鱼病有:烂鳃病、肠炎等,其中烂鳃病较为常见,也是最能影响鱼类正常生产的一种鱼病,这种病症会使鱼鳃被细菌感染,进而导致鱼鳃大面积腐烂,一旦沾染上这种病症鱼类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从而死亡。肠炎病实质上就是鱼类的肠组织被感染所导致的,这种病症会导致肠组织大量出血,鱼类出现这种状况时就会感觉到严重的不适,这各阶段的鱼类通常都很少进食,这种病症通常都存在于食草鱼类当中。
1.3鱼类中毒病
中毒病指鱼类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大量死亡,能够引起鱼中毒疾病的因素相对较多,大都因为水污染等一些环境问题,例如流入池塘的化学药剂等等。现阶段我国的养殖行业大都遍布于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优势就在于具备良好的养殖条件以及养殖环境,具有广阔的空间以及天然水域,这为水产养殖提供了便利的养殖条件。但这些区域养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水资源的污染,在农耕阶段很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通常这些污染普遍来自于农药的喷洒和施肥等等,这些农药并不会自己行消除,往往会存在于土壤当中成为残留物,每当下雨时这些残留物就会随着水流流入养殖水域,对鱼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很容易引起鱼类中毒病的出现。
2 水产养殖中有效强化鱼病防治工作的策略
2.1改善水产养殖环境
水产养殖最重要的就是健康问题,在此过程中环境因素对鱼类的影响相对较大,通常情况下鱼病的产生多与水资源受到污染所导致的,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就会导致水中的病菌不断繁殖,病菌数量急剧增多。因此对水域的消毒是养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如果没有执行好此项工作很容易造成鱼群的大量死亡。所以需要结合当前水资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水资源的妥善处理,改善当前水资源,为鱼类的健康提供保障。要想合理的改善水资源,就需要时刻关注水资源的指标,确保水资源能够符合当前鱼类的生长需求。尤其在夏季,在温度不断升高的条件下很容易为细菌创造良好的繁殖空间,还会导致水中的氧气含量大幅度降低,因此就需要定期的进行池塘水的更换,还可以采用化学清洁剂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清理。水产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以及检验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在水域中发现病菌就需要及时的采取隔离措施,并投入相应的清洁剂进行消毒。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还会接触到捕捞工具,因此工具也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这样才能够对鱼类的健康进行保障。
2.2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鱼类的抗病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需要重视,同时也是必须执行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随着水产资源范围的逐步扩张,鱼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养殖需求,既不能够做到消毒的作用,还会影响到后期养殖工作的有效进行。依靠提升鱼类抗病能力这一方法,使鱼类的适应能力大幅度提升,整体的生存水平得到了促进。提升鱼类抗病能力的方法相对较多,但最为典型的同时也是最实用的即为以下两种,首先就是维持鱼食的营养,使其能后达到均衡的状态,同时还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选取对应鱼类的鱼食做到有针对性的喂养,这有助于提升鱼类的整体机能。另一种就是降低生病鱼的数量,这种方式可以调整鱼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的投入。凶猛鱼类还会捕食鱼塘中的水蜈蚣、水蛭等危害小鱼苗生存的害虫,这种方式还能够大幅度提升鱼类的存活数量,提升鱼群的水平。利用提升鱼类竞争的方式,适当的投入凶猛的鱼类,控制鱼群的整体数量。
2.3提高鱼病防治水平
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发现病鱼,就需要对该鱼进行检查,判断病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同时还要做好医疗准备。水产养殖户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关于养殖方面的理解以及意识,这样才能够及时的发现鱼病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措施,依靠鱼类的习性例如:游动、外观等等,观察鱼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鱼类体表出现病症的主要原因大都是因为水资源被污染所导致的,一部分鱼还会出现内部感染,会导致鱼类出现厌食的现象,甚至出现狂躁的行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相应的养殖户需要及时的发现并进行治理。针对一些常见的鱼病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但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病类就需要进行提前判断,做好准备工作,及时与当地水产站沟通,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判断或是诊断,进而对病情进行精准的确认。不同种类的鱼需要采取的医疗措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后期病情确定后就需要结合鱼群的种类以及生活习性进行考虑,对不同阶段的鱼采取合理的医疗手段或是药物进行治疗。在使用药物对鱼病进行治疗的同时,水产养殖户应考虑不同种类药物的结合效果。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治疗鱼病会采用混合用药模式,这就需要养殖户能对不同药物的适应性或者排异性进行全面掌握。
3 结束语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经济的发展效率也应该推行全面化发展,通过水产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可以充分改进我国养殖业的水产生存环境,进而增加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目前鱼病防治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应该合理的认知科学生产的必然要求,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的生存环境,提高鱼类抗病的能力,从而实现经济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奇 . 持续高温天气淡水水产养殖管理与鱼病防治技 术要点[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6):41-42.
[2] 董伟.水产养殖中生石灰使用“六宜六不宜”[J].渔业致 富指南,2022(16):27.
[3] 乌兰托亚,李志明,张和平,等 .2016 年内蒙古自治区 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及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22(12): 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