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是指将一根细长的管子插入儿童体内的血管中,通过输液泵或重力输液的方式,将药物、营养液等注入儿童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将药物输送到患儿体内,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患儿的不适和伤害[1]。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的主要作用有将药物直接输入患儿体内,快速达到治疗浓度,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疾病恢复时间。在儿童脱水等情况下,通过输液补充体内所需的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障机体正常功能。对于无口服或胃肠道吸收不良的小儿,通过输液将营养液输入体内,满足其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促进生长与发育。对于某些严重疾病、慢性肾功能损害等情况下,通过留置针静脉输液进行血液净化,清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维持内境稳定[2]。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操作,需要护人员进行全程监护和干预。由于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涉及插管、导管留以及输液过程中的感染风险等,护理人员需要每位患儿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护理干预是确保患儿输液安全、有效的必要环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患儿进行全程监护与照顾,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还需与家属进行沟通与教育,共同维护患儿的健康与安全[4]。本临床试验主要探讨探讨预见性心理干预在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及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2022年8月起到2023年5月份期间需要在本院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的儿童患者中随机选取64名,依据具体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数量均为32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本研究纳入的64名受试患儿在年龄的大小、性别的男女等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的不同(P>0.05),如表1所示。该项目已获得我院医疗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并已通过相关评审与批准。
表1受试者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
纳入标准:需要在本院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液治疗的儿童患者;患儿家属自愿产于本试验。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脏、肺部疾病等其它重要器官疾病的患儿;存在较严重的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日常沟通的患儿。
(二)具体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留置针静脉输液的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术前准备:综合评估,针对每位患儿,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年龄、体质、血管状况、疾病情况等,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大小,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表面积、输液需求等因素,选择合大小的留置针。洗手和消毒,护士在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液时,需先洗手,并按照规的消毒程序对留置针插入部位进行消毒。②留置针插入及固定,使用麻药凝胶或局部冰敷措施:为减轻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可以使用麻药凝胶或局部冰敷措施减少留置针插入时的疼痛。选择适的插入部位,选择适合患儿年龄和体表面积的插入部位,常见的有腕、前臂、足背等。采用适当的技术,根据儿童的年龄、体型和血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技术,常用的有穿刺法和针刀法。留置针固定,固定留置针时,要选择合适的固定剂,如透明敷贴、胶布等,确保留置针稳定,避免移位。③输液过程管理:输液泵设定,根据医嘱要求和患儿的具体情况,将输液泵设定好输液速度和输液总量,并进行监护。观察留置针周围皮肤,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观察和检查留置针周围皮肤的情况,如红肿、渗液、出血等异常情况。密切观察患儿在输液期间的生命体征和输液反应,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维护留置针通畅,定期检查留置针是否通畅,注意留置针的通畅度以及处理管路阻塞或漏液问题。④环境与安全措施:创建安全环境,保持输液区域的整洁、安静,避免感染和交叉感的发生。同时,要保持儿童的个人隐私和尊严。防止留置针脱落,监测留置针的固定情况,确保在活动中不易脱落,避免留置针引起不必要的疼痛或颈路。静脉压力监测,对需要长期留置针的儿童,要定期观察和记录血管情况,以及静脉压力的变化。管理感染风险,遵守洗手和消毒规范,定期更换输液袋和输液管,严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风险。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预见性心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建立亲近关系与沟通:向儿童及其家长解释留置针静脉输液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好处,帮助他们了解留置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营造温馨、友好的环境,让儿童感到安全和放心。与儿童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担忧,了解他们的情绪和想法。②提供足够的信息与准备:针对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他们解释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过程,告知可能的感觉和不,并强调这是为了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使用插画、图片、儿童图书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留置针静脉输液。展示留置针、输液袋和输液泵等设备,让儿童熟悉和了解,并鼓励他们进行亲自操作或触摸,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考虑儿童的意愿,允许他们选择留置针插入部位(如手臂、背),在尊重他的同时增加其参与。③使用情景模拟游戏疗法:运用角色扮演和故事情景,让儿童通过模拟和表演参与了解和体验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过程。利用儿童喜欢的玩具、手偶等进行游疗法,让儿童以玩耍的方式参与、感受和理解留置针静脉输液。引导儿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活动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同时增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④分散注意力和提供舒适感:使用音乐、故事讲述、益智游戏等方式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减轻他们对于留置针静脉输液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提供安慰物品,如儿童喜欢的玩具、抱枕、毛绒玩具等,让他们感受到安抚和安。使用疼痛缓解措施,如局部应用麻药凝胶或冰袋,以减少留置针插入时的适感。⑤持续关注和支持,在留置针静脉输液过程中,持续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抚。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与他们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表扬儿童的勇气和合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用适宜的语言和交流方式进行心理干预。
(三)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留置针静脉输液操作成功率、具体留置时间、患儿依从性、家长满意度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操作成功率是指一次穿刺成功率,患儿依从性依据Frankl依从量表将其分为4个不同等级。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标准为0.05。
二、结果
(一)穿刺及留置情况
使用预见性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相比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留置时间较长(P<0.05),如表2所示。
表2穿刺及留置情况的组间比较[例(%),x̄±s]
(二)患儿依从性
使用预见性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相比于对照组依从性更好(P<0.05),如表3所示。
表3患儿依从性的组间比较[例(%)]
(三)家长满意度
使用预见性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相比于对照组更高(P<0.05),如表4所示。
表4家长满意度的组间比较[例(%)]
(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使用预见性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更低(P<0.05),如表5所示。
表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组间比较[例(%)]
三、讨论
小儿疾病很多时候都会采用静脉注射或输液治疗,这都是因为小儿疾病通常发病急,病情的变化快,再加上小儿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发生代谢失常等情况,而输液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5]。由于小儿比较敏感,可能会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恐惧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对于小儿输液的临床护理十分重要。
常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留置针静脉输液过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感,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但小儿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临床护理中,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操作规范,密切观察患儿的变化,及时处理问题,并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为小儿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小儿的心理,这就需要预见性心理干预的帮助。
针对儿童留置针静脉输液的不适感和情绪困扰,心理干预能够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有效减轻他们的焦虑、恐惧和疼痛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度和治疗效果。留置针静脉输液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新的、陌生的体验,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准确的沟通、信息传递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儿童了解和接受留置针静脉输液的过程,减少他们的不适情绪。儿童的合作度对于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成功非常重要。理干预可以通过积极的交流亲近关系建立,让儿童感到安全和舒适,增加他们对护理干预的接受度提高治疗的合作度[6]。心理干预不仅能够减轻儿童的不适情绪,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接受度,进而改善治疗的效果。当儿童在输液过程中感到安心和舒适时,药物的吸收和效果将更好。心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儿童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们的身心康复。同时,心理干预还能帮助儿童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肿、感染等,提前识别并及时处理。
心理干预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位患儿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护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水平的儿童,采用适宜的语言和交流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性化的支持关注。心理干预能够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儿童积极应对情绪困扰,并提供情绪调节的技巧[7]。有助于儿童缓解焦虑、恐惧和疼痛感,增强他们的情绪适应能力。心理干预重视向儿童及其家长提供足够的信息,让他们了解留针静脉输液的过程和好处,增加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感。儿童和家长参与,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惧感和抵触情绪。通过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和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儿童在留置针静脉输液过程中得到了关注、理解和支持,他们在完成治疗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心理干预有助于建立起患儿与护士之间的信关系,增加此间的沟通和理解[8]。这种信任关系不仅对于当前的留置针静脉输液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今后的医疗护理和康复工作具有积极影响。
总之,心理干预在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中能够减轻儿童的焦虑、恐惧和疼痛感,提高他们的合作度和治疗效果,促进康复与预防并发症。因此,在留置针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充分重视心理干预,为患儿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发现预见性心理干预在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临床护理中能有效帮助患儿更好接受急脉输液治疗,并提高家属的满意程度,有助于患儿的治疗与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小儿静脉留置针相关性感染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及护理策略[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1,31(03):125-126.
[2] 丁锦艳,王小萍,刘月珍.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应用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7):3979-3981.
[3] 潘迪.舒适护理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效果及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3):169-171.
[4] 许稼强,刘岩.风险防范式护理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静脉输液安全及心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3):55-57.
[5] 周泉.精细化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依从性、舒适度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02):328-330.
[6] 雷淑娟,陈爱东,莫小燕,林彩玲,龙亚女.双因素理论在腹泻患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07):38-41.
[7] 李苏静,孙文娟,陈安琪.基于PDA移动信息技术的优化护理流程应用于小儿急诊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2,5(02):143-147.
[8] 王秀伟,申慧丽.“洞察-应答-支持”情绪疏导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12):1691-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