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工程渣土是指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修缮或者拆除等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和其他废弃物。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城开发建设持续推进,建筑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由此项目产生大量工程渣土,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同时还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站在政府区域项目统筹角度,如何处理建筑渣土,满足城市开发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上海临港新片区对工程渣土的处理,提出了一套工程渣土处置的策略,对渣土合理利用和消纳,确保区域开发顺利推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类似地区渣土处置提供可借鉴意义。
一、临港新片区渣土处置状况
新片区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是上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桥头堡,将按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支点城市”。区域开发持续高强度建设推进,在建工程项目产生大量建筑渣土。据统计,2020年工程渣土申报量约200万方,2021年增长至1420万方,2022年和2023年达到1500万方以上,新片区渣土生产量持续高速增长。根据沪自贸临管委〔2020〕869号《临港新片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临港新片区明确各区域内部自行平衡的原则,对于渣土的处置势必要进行顶层框架设计,调整现有的渣土平衡处理方式,以确保区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近两年数据统计来看,临港新片区通过完善适宜的体制机制架构,以遵循规划布点先行、生态绿化优先、环境质量注重、内部自行平衡的原则,对工程渣土进行科学的综合利用,2022年工程渣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区域渣土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工程渣土资源化空间不足
长期以来,临港新片区渣土处置的主要方式为市场化,忽略了工程渣土作为城市废物和资源的双重属性,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特性。此外,缺乏完善的工程渣土处置场所方案及布点建设,导致工程渣土的综合利用受到限制。该地区也没有有效推进水、林、田、湖、草的一体化治理,未释放出工程渣土综合利用的巨大潜力。因此,应该加强对临港新片区工程渣土的管理与规划,制定完善的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方案,并建设适合的场所来储存,分类和处理工程渣土,促进其综合利用。
2、工程渣土综合利用能级偏低
渣土处置一般多以外运、回填为主,城市建设、生态空间、土地复垦过程中形成的工程渣土消纳场所未充分结合地块表土、河道底泥、绿化耕种土、吹填砂性土等全品类工程渣土,未实现高效利用。为了提升工程渣土综合利用能力,应该积极推广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对各类工程渣土进行分类和管理,并结合地貌环境和土质特征,有效地开展资源隔离,从而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3、工程渣土管理缺乏系统性治理协调体系
渣土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减量化、分类回收和再生产品再利用等。当前的问题在于,这些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相关配套措施,导致各阶段时间分段监管不到位。此外,渣土处置体系涉及多头管理,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畅通,缺乏有效的系统性治理协调体系。因此,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建立高效的渣土处置体系。
三、临港新片区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1、 完善体制机制与法规,打好制度组合拳
一是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条块”结合的工程渣土管理机制,实现工程渣土源头管理即工地管理属地化[1]。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为进一步规范临港新片区工程渣土收集、运输、消纳等处置活动,不断提高工程渣土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依法管理、闭环管理、协同管理,成立了工程渣土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临港管委会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推进工程渣土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和事项。
二是完善法规规章。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根据《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陆续发布了《临港新片区工程渣土处置实施办法》、《临港新片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临港新片区工程渣土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23—2025)等多项政策文件,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运输单位、消纳场所等单位的责任。构建渣土管理政策体系,丰富和完善政策内容与领域,实现渣土处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是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渣土管理涉及多专业和多部门的协调,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互通机制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建立例会制度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化,及时公布渣土处置政策信息和处置情况,并对各企业单位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推动渣土处置市场规范化和建设“无废城市”,促进渣土可持续发展,助力绿色城市建设。
2、 规划源头减量,推广绿色建筑
2.1、规划设计源头减量
从建筑全生命周期考虑建筑垃圾的控制措施,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利用规划实施平台,研究重点区域的总体标高抬升,减少渣土处产生量。另外提高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提高新建居住建筑的全装修率,同时建设项目应考虑余泥渣土自身的平衡,确保从源头进行管控,减少渣土的产生。
2.2、推广装配式建筑
在装配式方面,全面落实《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沪建建材〔2019〕765号)相关规定,装配式建筑面积的比例100%,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60%。全区建筑应按最新装配式建筑规范要求实施。推动装配式建造方式从公共住房向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广覆盖。在BIM技术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指导施工,推动BIM技术发展,减少现场签证及工程变更,避免返工带来的建筑废弃物产生和排放。
3、 加强工程渣土综合利用,动态平衡消纳
3.1、供需结合,工程渣土统筹调配利用
结合各个项目土方的出让和需求时序,进行土方的资源再利用,包括地块换填方、公园堆土造景、低洼地回填、环境绿化、根植土的农田回填等。尤其是根植土作为临港新片区的稀缺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绿林造景的物质基础,具有疏松、含水率高、液限指数高的特点,临港管委会要求各镇、各开发公司、各有关单位在城市建设、生态空间、土地复垦过程中,实施耕植土剥离再利用,剥离的根植层土壤优先用于还耕利用、复垦补田、堆坡造景的项目建设,并在临港新片区范围内形成统筹调配机制。
3.2、通过土地整理,实现镇域渣土处置平衡
属地镇是镇域内工程渣土排放处置和综合利用管理的责任主体,应根据郊野单元规划,因地制宜,通过全域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镇域渣土处置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进行综合整治,以此科学有效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4、 统筹处置场所规划建设,提升渣土消纳处置能力
4.1、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消纳点建设
遵循规划布点先行、生态绿化优先、环境质量注重、内部自行平衡的原则,对工程渣土进行科学的综合利用,2020年规划有14个,总库容量为1585万方,尽力提升土方处置能力,同时在规划各个消纳点过程中,明确了各个消纳点类型,不同类型余泥渣土需填入规定的受纳场所,2022年工程渣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4.2、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治理平台
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协同发展大背景,在区域内进行渣土的资源化利用总体平衡,简化渣土跨省外运流程,促进渣土资源的流通。临港新片区吹沙、填海、造地、港开、桥通、城用的成长过程形成了临港渣土砂性土的特质,临港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配合洋山、舟山的砂性土需求,严格按照《固废法》安全处置要求,以车运为主,探索船用通道,向当地输送所需的砂性土,实现可持续的工程渣土处置方案。
5、 依托数字转型,推进工程渣土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全力推广应用智慧监管系统,全面可视化掌握土方出让动态,运输路线等信息,形成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工程渣土“两点一线”管理处置体系。临港管委会生态处牵头构建了工程渣土综合管理平台,对渣土从产生源头到末端处理和资源化全过程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并纳入“一网统管”,与城管、公安、交警、属地镇等部门共享数据,为临港工程渣土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监管提供数据和信息化支撑。
四、总结
渣土处置关系着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发展,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的渣土处理将向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迈进,这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临港新片区采取了一套组合处置策略,现阶段圆满了完成了渣土处置任务,对其它新开发区的建设将提供积极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陈晓艳.上海市工程渣土综合管理处置的对策研究.上海.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