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探析
DOI: 10.12721/ccn.2024.157079, PDF, 下载: 135  浏览: 1313 
作者: 孙雅囡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处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处理不仅需要解决地基承载力、防渗、抗滑等问题,还要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本文旨在探析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各种基础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处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处理不仅需要解决地基承载力、防渗、抗滑等问题,还要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本文旨在探析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各种基础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二、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

1. 地基加固技术

地基加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以及减少地基沉降,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灌浆法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加固技术,其具体做法是通过钻孔将水泥浆液注入地基中。在注入过程中,浆液会填充地基内的空隙和裂缝,从而提高地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为了确保灌浆效果,需要合理设计灌浆孔的布置、灌浆压力以及浆液的配比。通常情况下,灌浆作业会分阶段进行,以确保浆液能够充分填充并凝固。

预应力锚固法是另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技术,其主要通过在地基中设置预应力锚杆来实现。预应力锚杆的设置需要精确计算和定位,以确保其能够对地基施加适当的预应力。预应力的施加通常通过张拉设备完成,张拉力的大小和分布需要根据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需求进行精确计算。预应力锚固法不仅可以提高地基的抗滑能力,还可以增强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尤其适用于地质条件复杂或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情况。

土钉墙法是一种结合了土钉和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地基加固技术。具体做法是在土体中按照一定间距设置土钉,然后在土体表面喷射混凝土,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的面层。土钉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共同作用,通过摩擦力和粘结力提高土体的稳定性。为了确保加固效果,需要合理设计土钉的长度、直径、布置间距以及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和强度。施工过程中,土钉的安装和混凝土的喷射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以确保加固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地基加固技术的选择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工程需求以及经济因素。通常情况下,单一的地基加固技术可能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工程需求,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会采用多种地基加固技术的组合,以实现最佳的加固效果。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灌浆法与预应力锚固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地基加固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2. 防渗处理技术

防渗处理技术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具体方法实现:混凝土防渗墙技术是通过在地基中浇筑混凝土墙体来形成一道防渗屏障。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以确定墙体的深度和厚度。接着,采用专门的挖掘设备,如抓斗或反铲挖掘机,开挖出一条槽沟。槽沟的宽度和深度应根据工程需求和地质条件进行设计。随后,将混凝土浇筑到槽沟中,确保混凝土与地基土体紧密结合,形成一道连续的防渗墙。为了提高防渗效果,混凝土墙体通常采用高强度、低渗透性的材料,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和浇筑质量。

高压喷射灌浆法是一种通过高压喷射水泥浆液,与地基土体混合形成防渗帷幕的技术。该方法首先需要在预定的灌浆位置上钻孔,孔径和孔距应根据工程设计和地质条件进行确定。然后,使用高压灌浆设备将水泥浆液通过钻孔喷射到地基土体中。高压喷射使得水泥浆液能够穿透土体,并与土颗粒混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防渗性能的帷幕。为了确保帷幕的连续性和均匀性,通常采用多排钻孔进行灌浆,并在灌浆过程中严格控制浆液的压力、流量和灌浆速率。

土工膜防渗技术则是通过铺设土工膜来形成一道防渗层,有效阻止地下水的渗漏。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平整处理,确保铺设土工膜的基面平整、坚实且无尖锐物体。接着,根据工程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工膜材料,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聚氯乙烯(PVC)等。土工膜的铺设应从一端开始,逐段展开,并确保各段土工膜之间搭接良好,搭接宽度通常不小于10厘米。在铺设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焊接设备将土工膜焊接成一个整体,以防止地下水绕过土工膜渗漏。为了保护土工膜,通常在其上铺设一层保护层,如砂砾石层或混凝土板。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防渗处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射灌浆法和土工膜防渗技术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应根据具体工程需求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防渗方法。

3. 抗滑稳定技术

抗滑稳定技术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主要通过几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来实现滑坡的防治。首先,抗滑桩技术通过在滑坡体中设置桩体,提供必要的抗滑力,从而有效阻止滑坡体的下滑。具体做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桩位,确保桩体能够深入到稳定的土层或岩层中;采用高强度材料,如钢筋混凝土,以承受较大的土压力和滑动力;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如钻孔灌注桩或挖孔桩,以适应不同的地质条件。此外,抗滑桩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和滑动力的大小,以确保桩体能够有效地提供抗滑力。

锚杆挡墙技术则通过在挡墙中设置锚杆,提供抗滑力,保证挡墙的稳定性。具体做法包括:在挡墙的适当位置设置锚杆孔,然后将锚杆插入孔中,并通过灌浆将锚杆固定在稳定的土层或岩层中;锚杆的布置应根据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和滑动力的大小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提供足够的抗滑力;锚杆的材料通常选用高强度钢绞线或钢筋,以承受较大的拉力。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锚杆的灌浆质量,以保证锚杆与土层或岩层之间的有效粘结。

抗滑键技术通过在滑坡体中设置键体,提供抗滑力,阻止滑坡体的下滑。具体做法包括:在滑坡体中开挖键槽,然后在键槽中浇筑混凝土或砌筑石块,形成键体;键体的尺寸和形状应根据滑坡体的滑动特性和地质条件进行设计,以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提供抗滑力;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键体与滑坡体之间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其抗滑效果。此外,抗滑键的设计还应考虑排水措施,以防止水的渗入对滑坡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探析,分析了各种基础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也将不断进步,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金龙.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浅析[J].治淮, 2023(12):58-59.

[2]李秉宏.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J].水上安全, 2024(12).

[3]张强.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地产, 2022(13):0149-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