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湿地公园的优化设计探讨
DOI: 10.12721/ccn.2024.157055, PDF, 下载: 51  浏览: 695 
作者: 李春玲
作者单位: 尚志市水务局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湿地公园;优化设计
摘要: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湿地,是中国建设较为成熟的湿地保护模式,也是国际公认的“第三种”保护模式。它是以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以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具有独特的湿地文化内涵,并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共生共荣。我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湿地公园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湿地公园的定义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明显的自然特征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以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具有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本文以某湿地公园为例,从水资源保护、景观规划设计和生态效应3个方面分析水资源保护湿地公园的优化设计。

近年来,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城市湿地面积由2000年的4460.2万 hm 2下降到2010年的3559.9万 hm 2,面积减少了50%以上。全国城市湿地公园只有500多个,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通过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编制湿地保护规划等多种方式对城市湿地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自然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因此,对城市湿地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湿地公园为例,探讨水资源保护湿地公园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水资源保护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以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一、项目背景

该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某县。总面积约为5.34km2,其中陆地面积约3.67km2,水域面积约1.75km2。公园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区域。核心区位于公园东部的湿地公园范围内,面积约为1.73km2。该公园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属于典型的人工湿地,是一座典型的以保护水资源为主的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该湿地公园也是某县第一座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黑龙江省第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二、公园概况

某湿地公园位于城市西部,位于市区内部。占地面积约为2.31km2。湿地公园位于城市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0°52′20″、东经106°29′30″。公园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约为28m。公园内有黄河支流流经,为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公园内地下水丰富,地质结构相对稳定,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良好。湿地公园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湿地公园内地形较为复杂且多变,以浅滩、河流、湖泊等地貌为主。

二、水资源保护

该湿地公园以水资源保护为主要目的,结合区域内的水环境特征,设置了生态浮岛、景观廊道等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但在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

(1)水面面积有限,水体交换不畅,水体自净能力差。

(2)因湿地公园内的景观设计、植被种植等因素,需要大量的人工灌溉用水。

(3)河道断面小、水质差,污染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水面面积,通过增加水面面积来增加水体交换能力,改善水质。在设计时采用多条河道交错布置的方式,保证水系的畅通和水环境的稳定;在景观廊道和步行道中设置雨水沟、景观水体等,来处理生活污水、雨水及灌溉用水。

2.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根据水质监测结果,确定公园内主要污染水体为生活污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根据不同的水质需求设置不同的处理工艺和构筑物。采用高密度沉淀池、一级生物处理工艺和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等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中采用高密度沉淀池作为一级生物处理设施,采用二级生物处理设施,再将二级生物处理设施产生的出水排入景观水体中进行景观绿化,以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根据该区域内的种植情况,可以在景观廊道中设置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对灌溉用水进行净化。在河道两侧设计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植物种植、基质铺装等;在景观廊道中设置水生植物湿地和滤食型鱼类湿地;在河道两侧设置沉水植物湿地和浮水植物湿地。

三、景观规划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根据其地域特性和文化特征,以打造生态、人文和艺术三大特色为目标,通过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成以自然风光为主,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多功能的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内涵,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将历史文化元素与湿地公园的景观环境有机结合。在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挖掘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工艺相结合,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湿地公园景观。在保留原有植被、地形地貌及景观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建筑、构筑物进行改造升级或建造新的景观建筑来达到与原有环境相互融合的效果,最终打造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景观的协调性,包括景观风格、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等的协调统一,以实现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根据湿地公园的特点,采用现代设计手法,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效应分析

该湿地公园内有3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即净化槽、沟渠、道路,其中净化槽面积最大,其次是沟渠。该湿地公园建设后,净化槽可以将污水中的 COD、氨氮、总磷去除率达到65%以上,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Ⅰ类水标准要求。此外,该湿地公园的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公园内原有的湿地植被主要有芦苇、菖蒲、香蒲等,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而且其根系发达,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应。因此,该湿地公园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能有效地改善当地的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将水景观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湿地公园应合理布局,使人与水、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在湿地公园中,可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情况合理地设置滨水栈道、亲水平台、亲水广场、亲水步道等人工景观。同时,对水体的水质进行检测,采取措施保证水资源安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周边环境,在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创造适宜的活动空间和适宜的景观环境。湿地公园通过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性循环机制,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才大伟.辽宁省沿海河流湿地水质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8,41(3):46-48.

[2]李玉琴,盛东峰,刘殷.淮阳龙湖湿地水质现状及保护对策[J].河南科技,2013,32(2X):187-188.

[3]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3(2):267-271.

[4]刘金环,戴美琪.基于旅游费用法的长沙洋湖湿地公园游憩价值评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15-19.

[5]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17(6):3-10.

[6]刘蔚娴.解读长沙洋湖垸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社会经济价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