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班幼儿情绪的问题与特征
(一)强烈的外显性
大班的幼儿整体年龄较小、社会生活范围较狭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知能力有限,逻辑思维能力有待逐步培养。因此,幼儿在表达情绪时,不会像成年人一样进行选择性的掩饰,而是习惯将所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尽情外化,溢于言表,其情绪具有强烈的外显性。比如,幼儿在无法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往往会大哭大闹;在收到一份合意的生日礼物时,则会兴奋地大喊大叫。这种强烈的外显性是幼儿情绪往往表现得较为激烈、极端的重要原因,在部分幼儿身上尤为凸显,比如:愤怒、烦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等等。但这种外显性的情绪对幼儿教师与家长而言,能帮助他们第一时间准确分辨幼儿情绪状态,从而进行针对性指导与纾解。
(二)随机性
幼儿情绪的外显变化常呈现出一种随机性,这种随机性的表现并非指幼儿的情绪是真的完全随机、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的,而是较于成人来说,幼儿的逻辑思维并没有完全成型,其拥有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未必符合成人理念的逻辑思维模式,其情绪变化是建立在其独特的逻辑之上。所以,幼儿情绪的随机性,是相对于成人而言的“随机性”,它让幼儿的情绪问题,在家长及教师的视角下显得十分多变,是引导幼儿调节情绪所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1]。
(三)可引导性
进入大班的幼儿,其思维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为低级的成长发育的阶段,但是通过幼儿园阶段的生活、学习经验的积累,该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能够理解一些较为直白的情绪状态,能够接受幼儿教师针对性的情绪引导,对教师针对性的有关情绪知识的教学,能够较好地进行吸收与理解,这为大班开展幼儿情绪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在自主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方法
(一)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主人
教师在组织开展自主游戏过程中,要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一理念充分彰显出来,逐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保证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自由地玩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常会提出不同的玩法以及规则,有些是合理的,而有些则需要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让幼儿主动进行尝试,保证幼儿可以在亲身体验后了解玩法的不足[2]。比如:幼儿在自主玩“比谁跳得远”游戏时,提出了非常多的跳法,诸如单脚跳、跨跳、后退跳等,通过实践,幼儿会发现双脚跳会跳得最远,如果利用单腿跳等跳法,则很容易出现摔倒的情况。因此,当幼儿提出的规则、要求无法顺利完成或很难完成时,教师不要第一时间否定,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尝试,在试过之后幼儿自然会明白,有些规则是不可行的,有些要求根本无法做到。通常在自主游戏期间,幼儿自由地选择游戏方式,可以充分展现幼儿心理状态,能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在游戏中毫不拘束地流露自己的感情,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
(二)鼓励幼儿深入探索,让幼儿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旁观者,适当地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如果在遇到问题时可以独立解决,教师就不需要进入到游戏中。如果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主动帮助幼儿解决[3]。比如: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自主游戏“蒙古包构建”时,在搭建环节,幼儿无意中发现泡沫很容易断裂,于是果断放弃了泡沫条,改为利用牛奶罐来构建蒙古包。在游戏环节,幼儿会提出搭建思路,蒙古包是高大的圆形,应该从最底层开始搭建,最后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思路获得一致认可后,幼儿收集牛奶罐。当他们拿起两个牛奶罐子直接拼接时,发现拼接好之后的形状有点不太像圆形的蒙古包。于是,幼儿提出质疑:为什么这些牛奶罐有点怪,组合在一起不像圆形?观察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急于为幼儿提出直接的解决方法,要给予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让幼儿主动去解决问题。随着探讨的不断深入,幼儿会欣喜地发现将两个牛奶罐弯曲一下便会有圆形的感觉,于是他们在地面上摆出了许多牛奶罐儿,一个挨着一个,弯曲地搭建,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形。可见,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更多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除了能提升幼儿动手和动脑能力之外,还可以提升幼儿的积极情绪。
(三)做好自主游戏的反馈,培养幼儿积极情绪
自主游戏结束后,教师对游戏的评价也极为关键。借助评价,教师能找出幼儿游戏的新玩法,了解幼儿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而幼儿也可以通过评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教师以及小伙伴一起讨论,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一过程,除了能将幼儿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出来之外,也有利于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对幼儿积极情绪的培养大有裨益。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分享和交流游戏感受,通过积极的反馈,幼儿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创造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比如,老师提问:“这次的游戏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你今天有没有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呢?你在游戏过程中发现有趣的事情了吗?在游戏中用到了哪些新材料?”教师通过逐步提问,从幼儿的情感入手,让幼儿能更愿意接受和理解,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要让幼儿探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你在游戏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呢?谁帮助你解决了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能积极地进行反馈,而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幼儿的实际表现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的反馈、评价,不但能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更能帮助幼儿形成积极情绪。
三、结语
幼儿的情绪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帮助幼儿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对自身的情绪控制,从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对自身情绪进行控制,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事物,从而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侯敏.浅谈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情绪管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1):45-46.
[2]朱晶.幼儿个人情绪管理和性格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与策略[J].儿童绘本,2020(09):61-62.
[3]刘艳.幼儿教师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9(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