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近年来,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和物流业规模庞大、发展迅速,合理布局两大产业对于实现它们的协同发展,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并提出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加强物流业参与供应链合作、加快信息共享与标准对接等对策建议,旨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长江流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已成为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中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物流业和制造业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两大支柱产业,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着整个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物流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而制造业则是经济带的主要生产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关乎经济效益,还关系到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长江经济带是典型的空间异质区,其内部发展不平衡,其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性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格局。因此,深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区域竞争力的增强至关重要。

二、文献综述

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1],并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杨成璐等人(2024)[2]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测算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时间上两业的耦合协调度呈弱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极化特征。洪涛(2022)[3]认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效率的提升在推动制造业效率改进方面相对滞后,且制造业的投入效率是影响两业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因。丁秋霜(2019)[4]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制造业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协同理论构造物流业与制造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不均衡,中游地区最高,下游次之,上游最低。王珍珍(2017)[5]基于共生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度、共生关系以及共生寿命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上海市制造业与物流业进入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的时间最早,而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进入正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阶段的时间较迟。张予川(2015)[6]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显著性促进作用,增强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重要意义。

三、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博弈。

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重要性。然而,双方往往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置于首位,而非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最大化整体利益。由于双方存在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因素,导致在谈判过程中,往往将价格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使得双方难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或共赢局面,进而影响双方之间联动发展的持续性。学者们普遍认为物流双方企业在彼此战略中的重要性、业务匹配程度、物流需求规模以及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等因素,都是影响外包程度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考量不仅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优势,也能够促进双方建立更加合作与信任的关系,从而推动联动发展向着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机制不健全

制造企业通常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这导致制造企业倾向于采取压价等策略,从而限制了物流企业的发展空间。这种利益博弈的做法不仅影响了双方合作的长远发展,也阻碍了整体供应链的优化和效率提升。此外,制造企业往往缺乏对物流企业的信任,这主要是因为部分物流企业存在诚信问题,如卷款潜逃、服务不到位等行为频发,给制造企业带来了担忧和风险,进而影响了它们对物流外包的决策。当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标准化评价体系,这导致物流行业发展缺乏规范性和有序性。缺乏统一的标准不仅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也增加了双方在合作中出现误解和纠纷的可能性,从而制约了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联动发展的步伐。因此,建立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对于促进两个行业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3.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业企业双方之间存在信息壁垒

首先,由于行业限制、信息获取渠道受阻限制、企业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等方面[7]的因素,制造业企业无法全面了解物流业企业的服务质量、能力、价格等信息,而物流业企业也无法准确获取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受到行业限制、信息获取渠道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导致企业之间无法顺畅沟通,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制造业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方面需要加强,而物流业在技术应用方面也有提升空间,以满足制造业和物流业的需求。

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政府对两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性引导。仅仅依靠两个行业自身力量推动协调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双方更好地融合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例如给予符合协调发展要求的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以鼓励企业增加在长江经济带的投入。此外,完善两个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也至关重要,加快传统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构建长江经济现代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稳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能够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上实现联动,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

二是加强物流业参与供应链合作。提高物流业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的有效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制定相关策略时,需要全面考虑制造业对物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两个行业之间的紧密耦合和协调发展。这意味着物流业需要更加积极地融入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中,以更好地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体效率。物流业应当深度参与供应链合作,与制造业各个环节紧密合作,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通过与制造业密切合作,物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制造业的需求和挑战,为其提供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这种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提升物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为制造业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供应链支持,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三是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标准对接。信息共享与标准对接的程度是衡量两个行业联动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随着信息化水平提高,应支持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面向整个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促进信息共享与协作。平台应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促进物流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对接。推动专业物流企业间、物流市场与相关要素市场、以及物流服务交易网络与政府监管信息网络的对接,确保信息传递准确顺畅。通过促进信息共享与标准对接,可以提高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实现更加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运作,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 宋金玲. 基于扎根理论的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评价研究[J]. 物流科技, 2023,46(07):81-84.

[2] 杨成璐, 陈方, 戢晓峰, 等. 长江流域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24(02):1-6.

[3] 洪涛. 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与效率提升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 2022(15):159-162.

[4] 丁秋霜, 包耀东. 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市场周刊, 2019(08):40-44.

[5] 王珍珍. 基于共生度模型的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J]. 管理学刊, 2017,30(05):34-46.

[6] 张予川, 张金鑫. 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实证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2(02):114-118.

[7] 岳晓娟. 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对策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