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
摘要: 在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重点工作。针对该项工作,工作人员要给予更多关注,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评价,为环境的更好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在土地整理中,应保证相关指标的制定和落实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使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具备较高的可信度,确保其更加客观具体。在评价方式的影响下,将定量与定性形式有效衔接在一起,让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让土地整理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土地整理概述

所谓的土地整理,本质上是一种有关土地科学利用方面的总体规划项目,可实现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促使田地、林业等方面的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同时,在土地整理的作用下,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为相关生产活动的高效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2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2.1落实土地整理工作。

相关人员在对土地进行整理过程中,土地整理规划极为关键。通常,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优质的土地资源被高效使用,能在综合实际现状的基础上合理的规划土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精准预测。借助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土地问题发生的几率,减小环境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干扰,让土地资源得到科学整理,从而真正意义上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

2.2解决环境问题。

一般情况下,环境评价是从一个相对单一的项目出发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对不同项目之间产生的共同效果进行深入了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与关注,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深化,要促使环境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与处理,那么要明确最为根本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人类活动是环境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环境配置及资源配置中[1]。在此背景下,将土地整理应用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可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总体分析、归纳与评价,发现其中的根源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实现环境的更好发展。

3 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1对植被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组成结构、面积和空间布局产生相应的影响,植被的砍伐、迁移等,都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威胁着植被的生长质量,会给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生长过程埋下安全隐患。

3.2对气候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的实施过程中,会对区域内的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在实际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开展较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工作,将原本的景观区域进行翻新、翻建,导致地表的反射率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温度、湿度的变化。此外,随着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逐渐加深,资源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促使城市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发生较大的变化;此时耕地的扩大、市区内建筑物的建设均影响了热源面积,进一步增加了城乡温差,引发热岛效应。

4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4.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要遵循针对性原则,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从资源及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加强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视,确保各项资源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提升资源利用率。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落实中,要从对环境、资源利用等角度出发,避免对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利用造成影响,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

4.2针对性原则。

为促使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在实际评价工作开展中,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在此期间,要与生态学原理、生态保护原理进行有机结合[2],同时明确生态环境实际特点情况及性质,寻找可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要根据土地整理实际建设活动情况及区域条件开展评价工作,对现场落实针对性勘查工作。

5 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策略

5.1明确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保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以及增强评价的有效性,一定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明确,让整体评价更加具有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土地整理工作实施期间,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影响,让生态环境系统在结构上发生变化,所以要保证可以形成全新的生态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评价体系指标明确时,应该对以往指标进行充分的了解,合理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不断细化,加大优化力度,使评价指标可以和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很好的衔接,让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3]

5.2加强土地资源论证。

从目前土地整理工作中可以看出,为促使土地整理工作外观整齐性与美观性得到保障,会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在此背景下,对于土地资源论证工作要给予更多关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相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确保在对各方面资料与实际情况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使土地资源论证的合理性得到提升。通过土地资源论证工作的落实,能够为后续评价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5.3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实践中的评价工作效率及质量。

新形势下对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为了发挥出人才方面的专业优势,则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而得到客观、有效的评价成果,逐渐提高这方面的评价工作效率与质量,为我国土地整理方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参考信息[4]。同时,需要对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整体评价效果加以评估,促使相应评价工作进行中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

5.4引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提升评价有效性。

在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比如:遥感遥测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对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提出具体评价,结合真实的遥感影像资料获取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构,全面了解土地整理各项工程对于生态景观的影响情况。此外,还还可以配合土地分类机制,高效利用土地遥感监测获得的环境影响资料,以此完成土地整理区域的深度调研工作,全面提升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

5.5构建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完整性、可接纳性以及正确性,我们应当创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公众参与体系,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加大公众的参与度[5],体现民主性,同时让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听取公众意见,发扬集体智慧。通过对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多,土地资源成为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其经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经济水平在持续提升,但优质的土地资源却越来越紧张,土地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不利于可持续进程的深入推进。为更好的缓解这种现状,让土地资源可以得到高效利用,做好土地整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平.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2):247.

[2] 路光超.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8,25(2):125-126.

[3] 张深.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24(11):154-155.

[4] 张斌.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分析[J].吉林农业,2018(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