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DOI: 10.12721/ccn.2023.157165, PDF, 下载: 190  浏览: 2111 
作者: 戎晶晶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天津市,300071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亚文化;心理学
摘要: 新时期媒体环境的形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这些亚文化在满足青年多元需求的同时,也对青年群体的认知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只有对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选择恰当的方式对青年亚文化进行引导,才能从最大程度上发挥亚文化的积极作用,为高校教育提供方向指导。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年亚文化现象,并对后续亚文化的发展展开讨论。

随着新媒体影响范围的扩大,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随之提升。青年流行文化也开始依托更加丰富的媒介得以产生和流行。亚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主流文化,彰显特定群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标记特定群体精神面貌和身份气质的另一文化类型,甚至相较于主流文化而言具有更加突出的社会影响力。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质的文化类型,亚文化正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而逐渐深入到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去。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青年亚文化是在青年群体中拥有普遍认同的小众文化,体现了一个青年群体的文化倾向和群体风格。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当时的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认定为是一种异质文化,因而被排斥于主流文化之外[1]。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文化组织对青年亚文化的态度,逐渐从抵制转向了接受。研究者认为,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已经渐渐脱离了传统时期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角色特征,成为一种能够与主流文化相辅相成,相互适应的文化形态,也让社会文化得以丰富和完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存在于虚拟空间的文化类型,是当代青年在生活过程中产生并推行开来的一种文化形式,体现了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青年将借助这些文化的形式和内核,展现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情绪。而语言表达的流行化、文化氛围的娱乐化,则是这些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年亚文化的成因

(一) 环境因素

主流文化大多是由官方媒体宣传,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加以推广的一种文化类型。这类文化更多以训诫的方式得以传播,也因而缺乏一定的可沟通性。在这种相较强制性的文化传播氛围中,青年很难对这类文化产生价值观层面的认同感。而非主流文化,也就是亚文化,因为其在道德层面的要求较低,涉及的范围更广,人情味更重,因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尽管在当前网络媒体充斥的社会环境中,以“屏幕社交”为主的社交形态导致人们的正常社交受到严重影响,但亚文化包含的轻松和自由特征,依旧可以在青年群体中得以推广和流传开来。

另一方面,人们在通过两微一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在借助各种网站和游戏平台进行自我表达和抒发。自媒体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民众在通过自媒体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更为强烈的个体满足感。青年在网络媒体所设置的社区之间,能够因为个性和风格而产生一定的共性,并因为这些共性产生共鸣,因此可以让他们适度脱离现实社会的局限,摆脱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除此之外,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对青年亚文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国家逐渐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民族文化在和外来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刺激青年主体意识觉醒,让青年群体在逐渐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文化需求,因而产生不同类型的亚文化。

(二) 个体选择

个体选择是亚文化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当代青年的思想和风格相较于传统时期的民众来说,呈现出更加前卫、追求创新的特点,他们重视个人体验感,倾向于接受功利主义的思想和内涵。他们的服从意识逐渐减弱,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这就使得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更为常见[2]。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青年更加希望能够给他人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通过获得他人的赞誉来满足个人的自尊。其次,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愿意并希望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创造和使用新的媒介工具,来摆脱家长、老师和社会对自己的控制。这种基于逆反心理而做出的逃避和抵抗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他们更愿意接触不良亚文化所标榜的自由独立、特立独行精神文化。

另一方面,当前青年人在反抗现实社会的控制之余,还会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青年人长期处于这类约束的压力之下,会寄希望于沉浸网络世界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这种虚拟的问题解决措施,能够从精神层面帮助青年人弥补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问题,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憧憬美好未来生活的过程中获得对生活的希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文化的主要载体,能够以更加精确的方式为青年人组建一个更具个性化的群体部落,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性。这种源自于对自我身份价值的不确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使得青年群体往往游离于社会边缘,对于社会事件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而网络则可以让他们的焦虑情绪适当得到缓解。除此之外,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下,青年群体的自我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心理被统称为从众心理。青年为了能够保持与同类群体的协同性,为了防止因为个人行为或者思想的差异而被排除于群体之外,会尽量忽视思想层面的不同而做出与群体相同的行为和选择。这种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与社会舆论的发酵原理相似。青年不仅可以在这一群体氛围中获得心理层面的安全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偶尔挑战社会主流文化,获得短暂的快感。

三、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的引导措施

(一) 健全管理机制,优化文化环境

政府对社会的文化环境具有管理和治理的职能。为了消除网络新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政府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措施、以保护青年健康成长为目标,从源头展开网络文化治理工作。一方面,政府需要及时公开社会舆论热点话题或新闻的真实情况,避免负面新闻对青年的不良影响,引领舆论朝着正确且正面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从多维度采取措施,例如法律、科技等,通过集各种管理手段之所长,对网络进行监管。除此之外,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片正向的文化环境,政府还需要联合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强化自身的媒体素养和责任感,把控各平台的文化输出情况,同时还要加强对出版社、广播电台等职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精品意识,以此为青年提供更具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为青年搭建起一个更具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

(二) 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因势利导

教育对青年的发展方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教育的价值,立足于当前阶段青年的认知习惯和文化需求,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理解网络文化的存在价值,让教育与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融合起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方式,在尊重青年个性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平等且自由的交流,了解青年的文化诉求。其次,学校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和微博,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进行介绍和讲解,提高校园媒体的影响力和示范力。除此之外,为了加深校园文化对青年的塑造作用,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不同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让青年在沉浸式参与的过程中强化文化感知能力,吸收更加精良的文化内核。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长需要做到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践行优良文化的要求,感染并影响青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内到外地对青年进行正向引导。

(三) 培养青年素养,提高应用能力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青年群体拥有独立判断文化价值的意识、独立践行正确行为的能力。这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的难点。当代青年人由于生活在信息爆炸、技术多样的时代,他们的心智启蒙较早、心理发育较快,但他们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却没有跟上。这就导致青年群体在选择并创造亚文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信息咨询的影响而做出与主流文化相违背的选择,导致亚文化的出现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而且还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冲击[3]。因此,为了引导青年亚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和社会组织还需要对青年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品味进行引导。比如,社会各文化组织可以结合网络时代频发的安全问题,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让青年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认知体系;教育者可以鼓励青年参与媒体文化辩论活动,让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深化自身的思维,提高反思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这种将文化媒体素养培养渗透到青年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的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的精神和气质受到文化的感染,让青年能够在道德的引导和法律的规范下,追求更加高雅更加健康的社会文化。

四、结语

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产生了逐渐深刻的影响。这种文化简单又直接,精炼又大胆。青年时期是个体形成价值观和道德感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他们所喜欢和崇尚的流行文化,也在某一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基于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青年亚文化进行分析,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解析与引导策略[J].新生代,2022(04):29.

[2]平月美.浅析微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现象[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01):32-35.

[3]杜芊. 肥宅快乐水:从可口可乐迷群看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D].河北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