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菌资源研究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和分类鉴定,报道了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菌种类6种,占中国珊瑚菌种类的10%。研究为该保护区珊瑚菌资源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科学材料和数据。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粤湘两省交界的粤北南岭腹地、南岭山脉的核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2º30′~113º04′,北纬24º37′~24º57′,东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坪和南水水库接壤,南与乳源瑶族自治县洛阳乡、古母水镇连接,西靠连州潭岭水库,北与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总面积58 400 hm2。南岭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南岭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山地、峡谷、盆地、平原俱全,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森林类型多样,南岭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具有悠久的生物发展历史,是古热带动植物的避难所,近代东亚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发源地之一。在区域内,野生高等植物有287科1262属3890种,其中苔藓植物60科153属3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7科1109属3539种,其中蕨类46科112属363种;种子植物181科997属3176种,包含裸子植物7科11属19种,被子植物174科986属3157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47科764属2605种;单子叶植物27科222属552种)。区域内的动物、昆虫资源丰富,其物种数量可达136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以上[1-4]。如此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众多动植物资源为珊瑚菌物种资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和重要的物质基础[5-6]

1 研究方法

作者基于2019年至2022年期间通过踏查法和生境路线调查法,对南岭自然保护区的珊瑚菌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实物标本的采集,对实物标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类,对分子材料进行ITS和LSU序列的测序、比对和分析,再依据文献资料鉴定珊瑚菌种类,对它们的经济价值进行记录[6-11]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南岭自然保护区珊瑚菌种类有6种,其中冠瑚菌属Artomyces有1种、珊瑚菌属Clavaria有1种、锁瑚菌属Clavulina有2种、拟枝瑚菌属Ramariopsis有1种、丽烛衣属Sulzbacheromyces有1种。它们均是保护区首次报道的种类[12-15] (详见表1)。

表1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瑚菌资源

Table 1 Coral fungi in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Guangdong Province

1.png

3 小结

3.1 南岭自然保护区珊瑚菌资源比较丰富,极需调查。本文的珊瑚菌种类是特指一类在形态上,其子实体通常直立、具有简单的棒状、珊瑚状、片状、角状、猴头状、平伏状或蜡伞状的,以腐生或土生为主的真菌类群[11]。至今为止,世界这类真菌估计已超过120种,中国也报道了超过60种的种类(约占世界的50%)[11]。本文报道了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珊瑚菌种类共6种,占了中国已知珊瑚菌种类的10%左右,需要加强调查。

3.2 珊瑚菌资源利用研究需要加强。表1显示,南岭自然保护区中报道的6种珊瑚菌资源有4种具有食用价值,它们多以腐生或土生为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它们的多样性利用研究不多。易千红(2013)对珊瑚菌(Ramaria flava)子实体多糖提取和利用研究表明,珊瑚菌(Ramaria flava)富含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原料[16]。显然,随着珊瑚菌野生产量的不断减少,相关栽培技术及其利用基础研究需要加强。

总之, 珊瑚菌是南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维持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需要加强对保护区珊瑚菌资源的本底调查,获得该保护区珊瑚菌资源情况,这些对南岭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维护生态平衡等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致谢:本研究得到广东省科技项目(200706176270782)和拟建南岭国家公园项目(ZX2021-FJC083)的资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 龚粤宁, 张敏, 等.2015.南岭地区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 广东林业科技, 82-86.

[2] 庞雄飞. 2003.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1-474.

[3] 邢福武, 陈红锋, 王发国, 等. 2012. 南岭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242.

[4] 邹发生, 龚粤宁, 张朝明. 2018. 广东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研究[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1-150.

[5] Kirk PM, Cannon PF, Minter DW, Stalpers JA. Dictionary of the fungi.10th edition[M]. CAB International, Oxon. 2008: 1-771.

[6] 毕志树, 郑国扬, 李泰辉. 1994. 广东大型真菌志[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879, pl.1-16.

[7] 戴玉成, 周丽伟, 杨祝良, 等. 中国食用菌名录[J]. 菌物学报, 2010, 29 (1): 1-21.

[8] 戴玉成, 杨祝良. 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J]. 菌物学报, 2008, 27 (6): 801-824

[9] 李玉, 李泰辉, 杨祝良, 等. 2015.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M]. 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 1-1351.

[10]吴兴亮, 卯晓岚, 图力古尔, 等. 2013. 中国药用真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23

[11]何刚. 2017. 中国珊瑚菌科及其相关属的分类学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43.

[12] 李泰辉, 章卫民, 宋斌, 等. 1996. 南岭自然保护区真菌资源调查名录之一[J]. 生态科学, 15(1):57-62.

[13]李泰辉,章卫民,宋斌,等.1997.南岭自然保护区真菌资源调查名录之三[J]. 生态科学, 16(2):69-75.

[14]李泰辉, 章卫民, 宋斌, 等. 1998. 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食(药)用菌和毒菌资源[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增刊): 27-32.

[15]宋斌, 邓旺秋, 张明, 等.2018. 南岭大型真菌多样性[J]. 热带地理, 38(3) :312-320.

[16]易千红.2013. 珊瑚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3